從出汗預測身體健康
為了應付長時間工作的體力負擔,以及保持苗條體態,曉玲固定到健身房運動,卻依然不見任何健美的效果。近來她還常出現頭腦沉重、身體疲倦等癥狀。有個周末,曉玲與同事在健康房運動之后,一起到麻辣鍋店慶生,再吃了一大碗無限續杯的冰淇淋,原本不舒服的情形更加嚴重。
從中醫觀點看,曉玲種種不適都因為“陽氣郁積在內無法宣發,進而形成寒濕”所致。醫師指出,夏天大家躲在冷氣房里圖涼爽,造成“陽氣未宣發,反而在體表生出寒氣”,因為一分寒氣,常伴有一分濕氣,體內聚集的濕氣沒有排出去,在體表就會形成皮膚水腫,或皮膚長濕疹、發癢;在關節(筋骨)處則會造成四肢酸痛;在腸胃道則會形成拉肚子及吸收不良的問題,久而久之則會造成營養不良,常常覺得身體沉重。甚至產生“睡再久也都睡不飽”的感覺,因為陽虛(陽氣不升發),頭腦所需要的能量無法向上供應,所以會思緒不清、頭腦不清醒。
中醫比西醫重視出汗
依中醫理論,夏天提供人體好的“除濕”機會。經過了秋天的涼、冬天的寒、春天的濕,身體陽氣已被壓抑了半年以上,累積許多寒氣、濕氣。所以應該在夏天時,透過適當的運動,身體體表的溫度上升、正確發汗,讓末梢的微循環打開,幫助體內排出這些寒與濕。
從西醫看,出汗的生理功能只是用來“調節體溫”,因為流汗后,皮膚溫度平均可降低攝氏4度左右。
比較起來,中醫較重視出汗,并且會依據出汗的時間與狀況,判定身體的健康與否。
中國自古就有“出汗養生治病”之說,例如喝粥出汗、運動發汗、熱水泡腳發汗……等。
出汗可以通經活絡,疏通血脈。
蘇三棱引用“汗為心之液”的理論指出,有經驗的中醫師可以由人體出汗的狀況,觀察心臟的盛衰,因為出汗太多,體內的電解質不平衡,如果鈉離子不足,便會抽筋、心臟無力,嚴重時甚至還可能昏倒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