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在日常養生中一直都有著非常好的運用,中醫養生也是一門博大精深的科學,通過中醫的方式來養生對自己的身體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你知道中醫養生的方法有哪些嗎?中醫養生之道又是什么呢?下面您就跟著小編一起來詳細了解下吧!
中醫養生
五種病可用下法>>>中醫養生 靜心宜神促進氣血平和
當外界邪氣侵入人體臟腑,干擾臟腑功能,從而導致痰、濕、膿以及燥屎等有形的病理物質時;當體內蓄積或人體自身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失暢,導致腸中糟粕停留或產生瘀血、水濕、痰濁等有形的病理物質時,就會形成積滯,出現“憋得慌”的情況。
積滯有五種類型,分別為熱積、寒積、水積、血積、燥積。其中,熱積、寒積、水積都是相應的邪氣入侵而導致的。比如水受寒后會凝結成冰,腸胃受寒后,腸道內還未消化完全的食物也會凝結在一起,出現便秘、肚子痛、全身發冷等情況。
血積和燥積則有所不同。除了邪氣入侵外,跌打損傷也會引發血積,導致血液淤積,出現尿頻、發熱等情況,嚴重的還會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燥積多見于老年習慣性便秘者以及長期大便不通的人,主要原因是體內津液虧虛,不能滋養腸道,導致大便干燥、板結。
對這些病癥的治療,當務之急自然是去除停留在人體內的病理物質,使人體臟腑功能得以恢復。簡單易用的方法就是“下法”,也就是通大便。
下法常用大黃
用通大便的方法來治病,聽起來十分簡單,但實際操作時也需對癥用藥。先要搞清楚積滯出現的原因、類型,然后才能選擇對應的通便方法和藥物。比如出現熱積時,要用苦寒的藥物來達到清理熱邪的效果,這種方法就稱為“寒下法”。
寒下法常用的方劑叫做“大承氣湯”,要用到大黃、芒硝、枳實、厚樸四種藥物。
“承氣”準確來說,就是“順胃和大腸的通降之氣”。 胃的生理功能是對食物進行初加工并將磨碎的食物向小腸傳遞,而大腸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傳導食物糟粕,形成糞便排出體外。這兩個臟器在食物的傳遞過程中具有由上至下的特點,這個特點在中醫上被稱為“通降”。這四種藥物有行氣通便的作用,可以使胃和大腸氣機正常通降,從而消除積滯。
除了寒下法,根據不同的積滯類型,還有熱下法、逐水法、逐瘀法以及潤下法。在這四種方法的方劑中,也會時常出現大黃的身影,可以說它是下法中運用為廣泛的一味重要藥物。這是因為大黃有“蕩滌腸胃,推陳致新”的作用,彷佛一位英勇善戰、威風八面的將軍,可以蕩除腸道內的各種“敵寇”。
使用下法時的注意事項與吐法、汗法類似,通完大便后就要停服藥物,以免傷及胃氣,并應忌油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