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代夫文化地理
地理氣候
馬爾代夫共和國(原名馬爾代夫群島)位于南亞,北緯4度,東經73度,是亞洲小的國家??偯娣e9萬平方公里(含領海面積),為印度洋上一個島國,由1200余個小珊瑚島嶼組成,其中202個島嶼有人居住。馬爾代夫分21個行政區,包括20個行政環礁和首都馬累。
馬爾代夫氣候具有明顯的熱帶雨林氣候特征,無四季之分。年降水量1900毫米,年平均氣溫28℃。
馬爾代夫的月降雨量變化很大。一月至四月較干燥,其中二月尤甚,而五月和十月則為月平均降雨量大的月份。從五月至九月的hulhangu(西南季風)是濕潤季節。此時常可見到風大浪急的海面和狂風大作的景象。從十二月至四月,是東北季風iruvai來臨的季節。此時天空晴朗,濕度較小,很少下雨。
環保
環境對于一個馬爾代夫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直接的影響。各個島嶼被成千上萬的珊瑚礁所保護,這些珊瑚礁需保持活力以使得這個獨特的群島在未來可以存在。礁石上的珊瑚需要其無數的居民以之為食來使得珊瑚可以繼續生長。
當地人需要水中的魚蝦來維持生計,而且他們依賴礁石和島嶼的美麗來維持旅游業的發展。為重要的是,馬爾代夫人需要其公民和訪客們小心照料這一美好的自然環境,以便使其作為地球上富于魔力的地方之一能夠得以保存。
已經頒布了數項政府法令以建立一個系統,為否則將脆弱不堪的1190個島嶼提供自然保護。從1995年開始,重要的海洋區域被挑選出來設為保護區。 瀕危海洋物種例如鯨鯊、海龜、海豚以及珊瑚也同樣受到法律保護。
歷史
根據馬爾代夫當地的傳說,馬爾代夫的第一位蘇丹本來是一位叫Koimale的僧伽羅族王子。他與妻子──當時斯里蘭卡國王的女兒──流落到這個環礁湖,并且決定留下來。
多個世紀以來,阿拉伯海及印度洋沿岸各國的水手不斷來到馬爾代夫,并且使到當地發展起來。
中國元朝旅行家汪大淵曾訪問北溜,北溜就是馬累的對音。同時期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也在此生活過一段時間。在明朝文獻中,馬爾代夫被稱為溜山。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亦曾到溜山。隨鄭和下西洋的翻譯官馬歡在所著的《瀛涯勝覽》有專條紀述。
由1153年至1968年,馬爾代夫都是一個獨立的伊斯蘭蘇丹國,馬爾代夫自1887年開始淪為英國的保護地,直到1965年7月25日為止。1953年曾經成立過一個短暫的共和政府,但很快又把管治權交回給蘇丹。
1965年獨立以后,蘇丹繼續執政,直到3年之后皇室被廢。1968年11月11日,共和政府正式取代蘇丹制,并改名為馬爾代夫共和國。旅游業和捕魚業一直是這些群島的經濟支柱。
傳說
對于喜歡聽一個好故事的馬爾代夫人來說,一件很令人滿意的事是該國的早期歷史被載入神話和傳說。
流傳的Rannamaari的故事是關于一個每逢滿月便索取一名處女犧牲品的海怪的故事。故事中一名來自摩洛哥的勇敢者,Abdul Barakaath-Ul Barbary先生決定對抗惡魔,并禁止他進入馬爾代夫。
還有以故事的長度而著稱的Bodu Thakurufaanu的故事,他從葡萄牙侵略者的手中拯救了馬爾代夫。這些故事,盡管有很大的軼事成分,卻是植根于構成了該國歷史的真正史實。
文字記載中的馬爾代夫,其人民曾到及既深且遠的地方,地理上的隔絕并未限制了探險者們所探求的世界。今天的馬爾代夫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如故——小,卻并不匱乏;孤絕,卻并非渺不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