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都會有種犯困的感覺,那么你知道犯困的危害嗎?敬請收看本期的健康有道視頻聽聽張峻斌的講解。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學博士,高級營養師張峻斌,講犯困的危害。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犯困的危害
病兆1:心臟病信號
癥狀:就算睡醒也非常疲勞
疲勞、乏力是各種心臟病常有的癥狀。心臟病可以使血液循環不暢,新陳代謝廢物(主要是乳酸)即可積聚在組織內,刺激神經末梢,令人產生疲勞感。疲勞可輕可重,輕的可不在意,重的可妨礙工作。但心臟病疲勞沒有特殊性,它與其他疾病所導致的疲勞難以區分。另外,除了疲勞感還會有氣短等癥狀。
怎么解困——要減肥
心臟病重在預防,生活上控制體重,戒煙。合理飲食,建議做到“三低”,即低熱量、低脂肪、低膽固醇。適量運動:有利于增強心臟功能,促進身體正常代謝,尤其對促進脂肪代謝,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有重要作用。
病兆2:身體虛弱
癥狀:經期嗜睡
中醫學認為,經行嗜睡多由脾虛濕困、氣血不足、或腎精虧損所致。由氣血不足引起的經行嗜睡,多見于素體虛弱的婦女,表現為少氣懶言,倦怠乏力,頭暈作眩,心悸不安。
怎么解困——多鍛煉
經行困倦嗜睡的婦女,平時要注意加強體育鍛煉,如慢跑、打球、打太極拳等,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鍛煉方式,長期堅持。在飲食上要少吃甜膩與高脂肪的食品。夏天可適量多吃一點西瓜,冬天可多吃一點甜蘿卜,平時也可用赤小豆、薏米仁煮粥喝。一般說來,有經行嗜睡的婦女,只要在生活上注意,并按時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藥物,都可以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病兆3:貧血
癥狀:貪睡伴面色蒼白
在營養過剩的年代,雖然貧血已經比以前明顯減少,但貧血仍然不少見。疲乏、困倦是貧血常見的癥狀,還可能伴有頭暈、頭痛、耳鳴、眼花、注意力不集中等。這些癥狀都是因為貧血導致肌肉或神經系統缺氧所致。現代人雖然食物已經非常豐富,但由于吸收、烹飪等原因,鐵及某些氨基酸的吸收仍然不夠肌體需要,可能會導致貧血發生。
怎么解困——補點鐵
出現上述癥狀可以到醫院檢查一個血常規或貧血四項就可以明確診斷。盡可能去除引起缺鐵和貧血的原因,病因治療對糾正貧血的效果、速度及防止其復發均有重要意義。必要時給予鐵劑治療。
病兆4:睡眠性呼吸障礙
癥狀:貪睡且鼾聲如雷
睡眠性呼吸障礙除了白天困倦、乏力、嗜睡外,夜晚觀察會鼾聲如雷,而且伴有呼吸間歇性停止。
出現困倦、乏力的原因是睡眠中呼吸暫停引起的肌體缺氧,肌體缺氧會讓身體所有的器官得不到很好的休息,頻繁的呼吸暫停,使深睡眠不斷被打斷,導致睡眠質量下降。
怎么解困——換睡姿
更換睡眠姿勢:如果習慣于仰臥位睡眠,那么改變姿勢為側臥,打鼾癥狀會緩解。必要時求助于醫生進行睡眠呼吸監測,明確是否有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
病兆5:大腦嚴重缺氧
癥狀:貪睡且反應遲鈍
大腦長期缺氧除了引起困倦、乏力、嗜睡外,還可以產生一系列的精神、神經癥狀,如記憶力下降、行為異常、個性改變等,有時候看起來還有點“發呆,反應遲鈍”。
大腦是人體全身的支配中心,大腦的耗氧量占全身總耗氧量的25%!現在許多辦公場所往往設在大樓里,空氣不流通,也容易導致大腦慢性缺氧。
怎么解困——深呼吸
大腦缺氧要積極尋找引起缺氧的原因,如果身體有器質性病變則要積極治療。積極改善工作環境,通氣,積極參加有氧運動,如散步、慢跑、深呼吸等。
病兆6:肝臟出問題
癥狀:貪睡且皮膚發黃
近衛生部出臺了一項規定,單位體檢或入學等不再強制檢查乙肝。很多人終于乙肝患者松了一口氣,也開始積極應酬,酒也放開了膽子喝,但是身體卻逐漸感覺疲勞起來,還伴隨著皮膚發黃,皮膚粗糙、食欲不振、厭油膩、惡心等。
怎么解困——少吃油
肝臟是一個需要“養”的重要器官,肝臟的工作非常辛苦,因此,我們要盡量減輕肝臟的負擔。其中酒精對肝臟損害較大,因此對于有肝臟疾病的人酒是一定要戒的。長期進食過油的食物會導致脂肪肝的發生,因此要控制脂肪的攝入。長期感覺疲勞、乏力、困倦,請及時就醫,以免引起肝病。
病兆7:正在糖尿病
癥狀:貪睡且難以睡醒
大腦長期缺氧除了引起困倦、乏力、嗜睡外,還可以產生一系列身體疲勞,總感覺睡不醒。其實,糖尿病病人出現白天嗜睡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兩倍,因為是一種代謝疾病,所以這種病的表現多種多樣,缺乏特異性。白天長期疲勞、嗜睡,也可能是糖尿病正在發生。
怎么解困——查血糖
定期檢查血糖,重視每年單位組織的體檢活動,如果血糖在臨界值,醫生會建議進一步檢查,如糖耐量試驗,及早診斷積極治療,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是重要的方法。
因此,不要把犯困不當回事,很有可能是疾病征兆。中醫警告:別小看犯困,當心7個疾病征兆害了你。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廣東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張峻斌
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學博士,香港注冊中醫師,心理咨詢師、高級營養師、健康管理師,出身香港中醫世家,其父張士君醫師乃香港知名的醫家、武術家、點穴專家。張博士幼承庭訓,深得真傳,并進一步整合瑜珈、氣功、運動療法,在中醫、針灸、耳穴、武功點穴、瑜伽、氣功及運動療法等方面有獨特的研究,特別擅長慢性病中西醫養生自療,與身心安定處方之研究與應用,多年來致力于向兩岸三地的民眾推廣預防醫學、耳穴診療及傳統養生保健法,深受各界好評,每年受邀至中、臺、港、星馬各國演講授課達百場以上。
現任廣州中山大學管理學院EMBA健康管理學教授、全球卓越口腔健康研究發展中心顧問、香港耳針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兼任教授、財團法人賴本源文教基金會CEO、世界傳統衛生組織WTHO耳穴專家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