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針刀,這個詞匯你可能是第一次聽過,它的外形是一根針,頭是像刀一樣的切口,雖細小但你可不能小看了它的功能,它的作用可大了,對頸椎病、慢性腰肌勞損、足跟痛等都有明顯的療效,那么在用小針刀治療時我們應注意哪些事項呢?敬請收看本期的健康大智慧聽郭豪老師講小針刀的奧秘。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頸椎病
1、頸型:①主訴頭、頸、肩疼痛等異常感覺,并伴有相應的壓痛點。②X線片上頸椎顯示曲度改變或椎間關節不穩等表現。③應除外頸部其他疾患(落枕、肩周炎、風濕性肌纖維組織炎、神經衰弱及其他非椎間盤退行性變所致的肩頸部疼痛)。
2、神經根型:①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癥狀(麻木、疼痛),且范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②壓頭試驗或臂叢牽拉試驗陽性。③影象學所見與臨床表現相符合。④痛點封閉無顯效(診斷明確者可不作此試驗)。⑤除外頸椎外病變(胸廓出口綜合征、網球肘、腕管綜合征、肘管綜合征、肩周炎、肱二頭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為主的疾患。
3、脊髓型:①臨床上出現頸脊強損害的表現。②X線片上顯示椎體后緣骨質增生、椎管狹窄。影象學證實存在脊髓壓迫。③除外肌萎縮性脊膀例索硬化癥、脊髓腫瘤、脊髓損傷、繼發性粘連性蛛網膜炎、多發性末梢神經炎。
4、椎動脈型:關于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問題是有待于研究的問題。①曾有猝倒發作。并伴有頸性眩暈。②旋頸試驗陽性。③X線片顯示節段性不穩定或樞椎關節骨質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癥狀。⑤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暈。⑥除外椎動脈I段(進入頸6橫突孔以前的椎動脈段)和椎動脈III段(出頸椎進入顱內以前的椎動脈段)受壓所引起的基底動脈供血不全。⑦手術前需行椎動脈造影或數字減影椎動脈造影(DSA)。
5、交感神經型:臨床表現為頭暈、眼花、耳鳴、手麻、心動過速、心前區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經癥狀,x線片有失穩或退變.椎動脈造影陰性。
6、其他型:頸椎椎體前烏嘴樣增生壓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難(經食管鋇劑檢查證實)等。
小針刀
小針刀療法原理小針刀療法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吸收現代西醫及自然科學成果,再加以創造而成的醫學新學科.具有療效好、見效快、療程短、無毒副作用、適應范圍廣等優點,是一種深受廣大患者歡迎的治療方法。
小針刀療法是朱漢章教授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借鑒西醫外科手術原理,以小針刀為主要治療手段而創立的一門醫學新學科.2004年12月教育部組織的鑒定會結論為:小針刀醫學在理療、技術、器械等方面具有原創性,特別在臨床治療方面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骨科專家尚天裕教授評價為:“針刀醫學是熔中西醫學于一爐的新學科,既有中醫的長處、又有西醫的優點。”
在理論方面,小針刀醫學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結合現代科學,借鑒外科手術原理并加以創新,形成了閉合性手術的理論、慢性軟組織損傷病因病理學的新理論、骨質增生新的病因學理論等,對臨床治療有重要指導意義,提高了療效,由于小針刀醫學在病因學基礎研究方面有所突破,所以在內、婦、兒、皮等科也得到廣泛應用。
小針刀治療病癥
1、頸椎?。?/b>取穴:痛點為主穴。陽明經頭痛配合谷、內庭穴;少陽經頭痛配足臨泣、風池穴;太陽經頭痛配昆侖、后溪穴。 方法:用直刺法。輕輕縱剝1-2次即可,可配合局部推拿以增強療效。
2、腰椎間盤脫出癥:取穴:椎間隙壓痛點(椎間關節處),小腿麻木區中點或承山穴。 方法:腰部在痛點中心進針刀,針刀尖到達椎間小關節韌帶周圍組織時進行疏通剝離3-4次,出針刀;小腿部位用直刺縱向剝離法即可。
3.慢性腰肌勞損:取穴:腰部壓痛點(腎俞)。 方法:同前??膳浜习位鸸抟约訌姶碳?。
4第三腰椎橫突綜合癥:取穴:壓痛明顯處。 方法:以小針刀刀口線和人體縱軸線平行刺入,當刀口接觸骨面時,用橫行剝離法,感覺肌肉和骨面之間有松動感時即可出針。一般1次即愈,不愈者隔5天后再行第二次。
5肱骨外上踝炎(網球肘) :取穴:找出壓痛明顯處。 方法:使小針刀刀口線和伸腕肌走向平行刺入肱骨外上髁皮下,先用縱行疏通剝離法,向后再用切開剝離法,感覺銳邊已刮平,再用橫行刮剝法,再疏通一下伸腕肌,伸指總肌,旋后肌肌腱,出針刀,進行包扎。再曲屈肘關節2-4次,一般1、2次可愈,每次間隔5天。
6、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彈響指):取穴:局部痛點。 方法:用縱向鏟剝法。
7、足跟痛(足跟骨刺):取穴:骨刺尖部(壓痛明顯處)。 方法:患者仰臥于治療床上,將足放穩,找出明顯的壓痛點,常規消毒后,針刀口線和縱軸垂直,針體和足跟呈60°角,深度直達骨刺尖部,作橫行切開剝離和鏟削剝離,3-4次即可出針刀,如1次未愈,隔5-7天后可做第二次。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郭豪 北京中醫藥大學國醫堂骨科主任醫師,世界中醫藥聯合會骨傷分會常務理事,繼承郭氏正骨精髓,創立至極骨關節平衡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