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都看過中醫,那么就會有人問了,中醫看病它是怎么看病與診病的呢?中醫的望、聞、問、切是怎樣的一個過程?今天讓專家告訴你中醫看病的方法與過程是怎樣的,敬請收看本期的健康大智慧聽翁維健講四診看中醫。
下面是該視頻的在線觀看和主要內容介紹:
祛風藥:能讓“風”型的疾病發散。
生姜(偏熱);薄荷(偏寒);菊花--這是生活中常見的。你可能沒想到吧,吃個薄荷糖、喝碗菊花茶,都能夠達到“發散”病邪的作用。
祛熱藥(寒涼藥):能夠驅除“熱性疾病”。
大家都會記得,在非典期間,為了防止發燒癥狀的非典,一時間,板蘭根成為藥店里強手的藥物,那只很長時間脫銷,那時候,要送禮,一大袋板蘭根是為貴重而有情誼的禮品。--非典的癥狀是發燒,而板蘭根的特點是“寒型藥”,能有驅散熱疾之效。
黃連,是大家熟悉的中藥,“良藥苦口利于病”,說的就是黃連。
祛濕藥:能夠瀉利祛濕、化瘀活血、理氣化滯(注意:“濕”的概念很廣,包括痰、瘀、滯等)。
冬瓜皮,也是中藥,如果小便不通,冬瓜皮煮湯就能很快通暢水道。而巴豆,是大家在電影中??吹降?,古人捉弄人和喜歡讓對方誤食巴豆,這樣就會讓人大瀉不止。
月季花,也是中藥;桃仁,也是中藥。你可以想象:武俠小說中,桃花島上的黃藥師,能用月季花、桃仁制造化瘀活血的妙藥,避免武打爭斗中的淤血之疾。
祛燥藥:能夠驅除“燥性疾病”。
杏仁能夠潤燥,秋天常喝杏仁茶,能夠起到潤燥通肺的作用(秋天屬金、肺)。
蜂蜜也是中藥,如果老年人大便干燥不暢,蜂蜜具有潤華、宣泄的功效,喝點蜂蜜,很開能夠通瀉腸道,暢通大便。
祛寒藥(溫熱藥):能夠驅散“寒型疾病”。
花椒、胡椒,都能讓人吃得滿頭大汗(陳佩斯在春節晚會小品中就演過一個喜歡猛撒胡椒粉、吃面條大汗淋漓的人)?;ń?、胡椒就是典型的熱型中藥。
這樣,我們對中藥有了簡單而直觀的認識。
其實,以上我們對中藥只是說了一半,現在開始說剩下的另一半。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中藥包括兩大類,一大類是用于“祛邪”,即對病邪(具體指上節所說的“風、熱、濕、燥、寒”六邪)進行驅逐。——中醫上對這類疾病稱為“邪實”。
其實,“邪實”只是外因,是因為有病邪侵入而造成;還有一類情況是:并非因病邪侵入造成,而是由于自身的虛弱而造成,中醫上對這類疾病稱為“正虛”。
“邪實”分為風、熱、瘀、寒、水五小類,“正虛”也分為五小類:陰、陽、氣、血、津液。
對于“正虛”,中醫采取的辦法是進行“補虛/扶正”。
“補陰”:鱉甲算是常見的補陰中藥,吃個王八補一補。龜鱉在深水里,屬于“陰”所以用來補陰,而不是補陽。
“補陽”:鹿茸是用來補陽的。讀過小說的人一定記得喝鹿血能夠激發男人欲望的故事,所以,鹿茸補陽就變得特別好理解了。
“補氣”:我們常聽說過,人參是大補。電影上,碰到快斷氣的病人,中醫大夫會用人參湯進行補氣。--你可能想不到的是,日常中我們吃的紅棗,也具有和人參一樣的補氣的作用。
“補血”:鮮紅的枸杞子,似乎在人們的印象里,是滋陰壯陽的補品,其實,在中醫里,是用來補血的良藥。同樣,送禮的阿膠,也是用來補血的中藥。
“補津液”:我國播音員宋世雄的嗓音之所以那么好,據說是因為他聽從老中醫的遵囑,每日飲用石斛茶,石斛能生津潤嗓,讓宋世雄的播音更加洪亮淳厚。
中醫看病時應注意哪些
看中醫注意事項一、不要化妝
望神色是中醫望診中的主要內容,所以一定要讓中醫看到你的“本來面目”,在看病前不能擦胭脂、抹口紅、畫眼圈、涂指甲,以免掩蓋病情,給醫生的診斷帶來因難,甚至作出錯誤的判斷。
看中醫注意事項二、不要吃染舌苔的食物和藥物
三寸之舌是中醫窺探五臟六腑的一面“鏡子”,而舌診則必須防止染苔造成的假象給診斷帶來失誤。所以,患者在就診前要注意不要進食容易染苔的食物,也不要刮舌苔。而醫生如見到舌苔突然變化或舌苔與病情不符時,要注意詢問病人的飲食及服藥情況,防止染苔造成的假象。
看中醫注意事項三、不要使用香水等氣味濃烈的護膚品
嗅氣味是中醫聞診的重要內容,很多中醫可從患者身上散發出來的氣味診病。如果患者在就診前吃了大蒜,用了香水,用了氣味濃烈的護膚品或洗浴時用了香波等,就會影響聞診的準確性。所以,不要在就診前洗浴,不要吃大蒜等食物,更不可使用香水、香精與香料等。
看中醫注意事項四、實事求是的態度很重要
問診是中醫診病獲取第一手資料的重要方法,所以患者一定要實事求是,詳細認真地回答醫生的提問,絕不可隱瞞病情,諱疾忌醫。特別是女性的某些隱私,凡關系疾病診斷時,一定要向醫生講真話。
看中醫注意事項五、不要做劇烈的運動
脈診是中醫診病的重要手段,所以在看中醫前不可做劇烈運動,若剛參加運動、長途步行或爬樓梯后,則需休息一定時間待脈搏平靜后才可讓醫生診脈。此外,飽食、飲酒或情緒過于激動,這些因素均可使脈象快而有力,掩蓋真實的脈象。所以,情緒波動之后或剛吃完飯、喝完酒,不可立即去就診。
掌握好以上五點注意事項在看中醫時必備的,以防中醫診斷錯誤。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翁維健,原籍江蘇吳縣,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養生康復專業,中醫營養學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國中醫藥學會養生保健學會副會長。著有《中醫飲食營養學》、《食補與食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