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C缺乏口腔表現
維生素C缺乏的重要和早的表現是齦炎、齦出血和齦腫脹。牙齦肥大過長,松軟如海綿,暗紫紅色,稍按壓即出血,腫大的牙齦可覆蓋牙冠,可能出現表面糜爛、潰瘍及繼發感染,常有疼痛和血腥樣口臭。若存在局部刺激因素或口腔衛生不良,可使癥狀加劇,逐漸發展成牙周炎,后牙齒松動而脫落。除牙齦出血外,其他口腔粘膜亦可見出血或瘀斑。若顳頜關節內有出血,則患者在張口、閉口時有疼痛。此外傷口愈合障礙,對傳染的易感性增加,易并發壞死性齦口炎。
1.全身癥狀
起病緩慢,自飲食缺乏維生素C至發展成壞血病約歷時4~7個月。常先有一些非特異性癥狀如:激動、軟弱、倦怠、食欲減退、體重減輕及面色蒼白等,也可出現嘔吐腹瀉等消化紊亂癥狀,常未引起父母注意。此階段可稱為隱性病例。
一般都有低熱,似與出血有關。有并發癥時,體溫可更升高。脈搏與體溫成比例地增加,可能因腿痛致交感神經興奮所致。呼吸亦較淺,可能與肋骨疼痛有關。
2.局部癥狀
下肢尤以小腿部腫痛為常見。腫脹多沿脛骨骨干部位,壓痛顯著。局部溫度略增,但不發紅。病的較晚階段,患部經常保持一定位置:兩腿外展、小腿內彎如蛙狀,不愿移動,呈假性癱瘓。由于劇痛,深恐其腿被觸動,見人走近,便發生恐懼而哭泣。下肢腫的原因是骨膜下出血,手指壓時不出現凹陷。
肋骨與肋軟骨交接處,尖銳地凸出,形成壞血病串珠。在凸起部分的內側可摸得凹陷,這是由于肋骨與肋軟骨接合處的胸骨板半脫位。而佝僂病的串珠則因骨骺軟骨帶增寬,凸出處兩側對稱,沒有這種凹陷。
3.出血癥狀
全身任何部位可出現大小不等和程度不同的出血,常見者為長骨骨膜下出血,尤其是股骨下端和脛骨近端;這種出血可能不易為X線檢查所發現,直至痊愈期才開始伴有表面鈣化。皮膚瘀點和瘀斑多見于骨骼病變的附近,膝部與踝部多見。其他部分的皮膚亦可出現瘀點。牙齦粘膜下經常出血,絕大多數見于已經出牙或正在出牙的時候。在上切牙部位為顯著,也可見于正在萌出磨牙或切牙等處。牙齦呈紫紅色,腫脹光滑而松脆,稍加按壓便可溢血,如腫脹面積擴大,可遮蓋牙齒,表面可有瘀血堆積。如續發奮森氏菌感染,可引起局部壞死、腐臭與牙齒脫落。眼瞼或結膜也可出血,使眼部形成青紫色。眼窩部骨膜下出血可使眼球突出。病的晚期,偶有胃腸道、生殖泌尿道和腦膜出血,約1/3病人的尿中出現紅細胞,但肉眼很少見到血尿。
此外,年長兒患壞血病時,有時表現皮膚毛囊角化,其外觀與維生素A缺乏所致者難于區別。嬰兒患者常伴有巨幼紅細胞貧血,由于葉酸代謝障礙所致,可能同時也缺乏葉酸;因影響鐵的吸收與利用,亦可合并缺鐵性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