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流派有哪些
陳式太極拳
陳式太極拳又分老架和小架兩種,根據近代武術家唐豪考證,老架是清初焦作人陳王廷所編,原有 5個套路,又名十三勢,另有長拳一百單八勢 1套,炮捶1套。從陳王廷起,經過300多年的傳習,積累了不少經驗,對原有拳套不斷加工提煉,終于形成了近代所流傳的陳式太極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這兩套拳動作都是經過精心編排的,其速度和強度不同,身法、運動量和難度也不盡相同。
陳式第1路拳套現有83式,主要特點如下:
①纏絲勁明顯,要求處處留心源動腰脊,用意貫勁于四梢(即兩手和兩足尖),動作呈弧形螺旋,纏繞圓轉并要做到“一動內外俱動”;
②剛柔相濟,柔中寓剛,亦即能打出一種似剛非剛,似柔非柔、沉重而又靈活的內勁;
③動作要和呼吸運氣相結合,不僅做到“氣沉丹田”,而且在練動作的同時進行“丹田內轉”, 有時也可在呼氣時發聲(如呵、哂、噓、吹),以加大勁力;
④快慢相間,亦即在動作轉換處要快,一般行拳時要慢;
⑤拳路架子由高架練起,當全身骨節松開后,自然的螺旋下沉,便可呈現低架。
陳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現有71式,主要特點如下:
①震腳發勁的動作更多;
②動作比第1路快、剛, 爆發力強;
③“竄蹦跳躍,閃展騰挪”的動作較多,氣勢雄壯。第2路并非只適于青壯年練,之所以流傳不廣,是因為練習者多數走偏了練拳的方向。
陳式小架套路是陳有本(陳家溝拳師)編創的,順序與老架同,架式較老架小,轉圈較老架密,要想拳練好先把圈練小,當圈成點時便是另一境界。陳家溝村人稱之為“小圈拳”,把老架稱為“大圈拳”。這種拳后來又傳至陳鑫,他著有《陳氏太極拳圖說》,闡發陳氏歷代積累的練拳經驗。陳式太極拳是古老的拳種,其他多數流派的太極拳(如楊式、吳式、武式、孫式)跟陳式太極拳有一定的關系。
陳式太極拳源流的另外考證:
又據武禹襄之甥李亦畬1867年的《太極拳小序》載:“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后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我郡南關楊某,愛而往學焉。專心致志,十有余年,備極精巧。旋里后,市諸同好,母舅武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伊不肯輕以授人。僅能得其大概。素聞豫省懷慶府趙堡鎮,有陳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過而訪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此文乃近代太極拳源流之早記載。
從其中“神而明者,代不數人”可見,在陳家溝習練太極拳的人真正精通的很少。另外陳式太極拳二路炮錘有明顯長拳的痕跡,不太可能是由陳王廷在老年時所創(……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閑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所以也有人提出陳式太極拳可能是融合和長拳和太極拳而來,而真正的太極拳是從陳長興傳給楊露禪的架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