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的發病率很有地域色彩,它與人們的飲食習慣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那么不良的飲食習慣與食管癌具體有著怎樣的關系?敬請收看本期的健康北京聽赫捷老師講食管癌的早期癥狀都有哪些。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早期食管癌局限于食管的黏膜層或黏膜下層,在發病初期并無特異性的臨床癥狀或無任何癥狀。有的病人可能有一些隱伏性的或者非特異性的癥狀,如胸骨后不適、消化不良或一過性的吞咽不暢,或者由于腫瘤引起食管的局部痙攣,病人可以表現為定期的或周期性的食管梗阻癥狀。
1.早期食管癌 早期食管癌癥狀多不明顯,且多間斷發生,易被忽視。據黃國俊和吳英愷(1984)對我國河南省食管癌高發區經食管拉網細胞學普查中發現的早期食管癌病人的回顧性分析,這些病人的主要臨床癥狀為胸骨后不適或疼痛,或自覺有摩擦感,有的病人上腹部有“胃灼熱”感、針刺樣或牽拉摩擦樣疼痛,尤其是進食粗糙、過熱或有刺激性的食物時為顯著。或者進食時覺得吞咽過程變得比較緩慢等。多是因局部病灶刺激食管蠕動異常或痙攣,或因局部炎癥、糜爛、表淺潰瘍、腫瘤浸潤所致,常反復出現,間歇期可無癥狀,可持續幾年時間。其他少見癥狀有胸骨后悶脹,咽部干燥發緊等。約3%~8%的病例可無任何感覺。約90%的早期食管癌病人有上述癥狀。據Bains和Shields(2001)報道,經其確診的早期食管癌病人的惟一癥狀是吞咽食物時感到疼痛,但絕大多數病人對此未加注意,直到出現進行性吞咽困難時才就診。為了早期發現食管癌,必須熟悉食管癌的早期癥狀,并不失時機地進行相應的輔助檢查,以進一步明確診斷。
(1)食管內異物感:異物感的部位多與食管病變相一致,隨著病情的發展,相繼出現咽下食物哽噎感,甚至疼痛等癥狀。產生這一癥狀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食管病變處黏膜充血腫脹,致食管黏膜下神經叢的刺激閾降低所致。
(2)食物通過緩慢和停滯感:咽下食物后,食物下行緩慢,并有停滯感覺。發生部位以食管上、中段者較多,開始往往輕微,逐漸加重,并伴發其他癥狀。其機理可能主要為功能性改變,也可能是由于食管癌“癌變野”較廣,食管黏膜伴有程度不同的慢性炎癥所致。
(3)胸骨后疼痛、悶脹不適或咽下痛:疼痛的性質可呈燒灼樣、針刺樣或牽拉摩擦樣疼痛。初始階段癥狀較輕微,且只是間斷出現,每次持續時間可能很短,用藥物治療可能緩解。以后癥狀加重,反復發作,持續時間延長。
(4)咽部干燥與緊縮感:可能由于食管病變反向地引起咽食管括約肌收縮,而產生的一種異常感覺。
(5)劍突下或上腹部疼痛:表現為持續性隱痛或燒灼樣刺痛,多在咽下食物時出現,食后減弱或消失,與病變部位不一致。可能是由于病變致食管運動功能不協調,賁門部括約肌發生強烈的痙攣性收縮所引起。
2.中晚期食管癌 中晚期食管癌癥狀較典型,診斷多不甚困難。當腫瘤累及食管壁的全層并侵犯食管周圍的組織結構或者器官時,病人在臨床上出現一系列與此有關的相應晚期癥狀和體征,提示食管癌已經發展到難以根治的階段。其臨床癥狀和體征主要有:
(1)咽下困難:吞咽困難是進展期食管癌的主要癥狀,也是常見的主訴,約90%的病人有這一癥狀,是食管癌突出的癥狀。食管是一個具有擴張功能的肌性管狀器官,只有在腫瘤侵犯局部食管內徑或周徑的大部后,病人才出現食管梗阻癥狀,即吞咽困難。由于食管壁具有良好的彈性及擴張能力,在癌未累及食管全周一半以上時,吞咽困難癥狀尚不顯著。咽下困難的程度與病理類型有關,縮窄型和髓質型較其他型為嚴重。約10%的病例癥狀或初發癥狀不是咽下困難者約占20%~40%,而造成食管癌的診斷延誤。許多病人自覺吞咽困難時,便下意識地改變原有的飲食習慣,在吃肉塊或硬食時將其仔細咀嚼后再吞咽,有時在飲水或喝湯后再將所吃的食物比較順利地吞入到胃內,有的病人則改吃流質或半流質飲食。病人因吞咽困難而就診時,癥狀往往持續了6~8個月左右,有的更長。咽下困難系食管腫瘤的機械性梗阻,或者是支配吞咽功能的神經肌肉發生病變和功能失常所致。
80%以上食管癌病人的主要臨床表現是吞咽困難。吞咽困難有時表現為進食時感到胸骨后有輕微的不適,往往呈一過性,此后數周或數月不再出現這種癥狀;有的病人表現為吞咽疼痛甚至食管腔完全梗阻。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赫捷,男,滿族,1960年8月生。現為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院所長、肺癌中心主任、大外科副主任、胸外科主任等職。臨床經驗極為豐富,已高質量完成大量肺、食管及縱隔等腫瘤外科手術治療,并能完成各類高難度胸部手術,如隆凸成形、氣管腫瘤切除及重建、體外循環下局部晚期肺癌的外科治療、各種血管、支氣管袖狀切除術及結腸代食管術等。由他所領導的醫科院腫瘤醫院胸外科年手術量達2000余臺,居國內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