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心肌死,猝死等都是心血管疾病的突出癥狀,給我們的健康帶來了很大的危害,也讓人防不勝防,心血管疾病的癥狀都有哪些,我們日常應怎樣應對呢?敬請收看本期的健康北京聽金玫老師講“護心三寶”。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心血管疾病
冠狀動脈硬化、心率不齊、心肌炎癥、心力衰竭等是心血管常見的類型,每一種病都有不同的癥狀和病理改變。
一、先天性心臟病
1、可能由於母親在懷孕早期的疾病或服用的藥物有關。
2、與遺傳有關。
二、后天性心臟病
1、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抽煙及糖尿病,高血壓等導致血管硬化狹窄,使血流受阻,易使心肌缺氧而受損。
2、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動脈性高血壓導致左心室肥大;肺高壓癥導致右心室肥大。
三、風濕性心臟病
慢性風濕性心臟病主要在風濕熱感染后,心臟瓣膜逐漸病變所導致之異常。
四、肺性心臟病
因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導致肺動脈高血壓癥,使得右心室肥大或衰竭。
五、心肌病
新陳代謝或荷爾蒙異常的心肌變化等,有時酗酒,藥物亦導致心肌變化。
六、心臟腫瘤
大多為良性腫瘤,以黏液瘤為常見,原發性心臟惡性腫瘤很少見。
七、血管病變
包括高血壓引起之動脈瘤,以及其他免役機能異常引起之血管病變等。
心血管疾病的癥狀
預防五大危險因素
身體超重
過多攝入飽和脂肪酸及多不飽和脂肪酸,可導致超重與高血壓。研究表明,體重指數與血壓呈正相關,體重每相差10千克,收縮壓相差約3.0毫米汞柱(0.4千帕),舒張壓相差約2.2毫米汞柱(0.29千帕),而高血壓已知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有研究對11萬余名女性進行長達16年的隨訪,發現肥胖與超重均為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膳食中飽和脂肪酸及鈉攝入與腦卒中呈正相關,是人群腦卒中病死率的主要決定因素。一般而言,脂肪攝入每天不超過50克為宜,且飽和脂肪酸所占比例不宜過高。
蛋白質缺乏
曾經有調查表明,日本本土人群比美國夏威夷移民人群患腦卒中的比率高3倍,兩組人群血壓水平無顯著差異,但夏威夷人群動物蛋白攝入顯著高于日本本土人群,且發現動物蛋白與腦卒中呈負相關,動物蛋白可以抑制腦卒中的發生。但過多蛋白質攝入也導致過量脂肪攝入,并加重腎臟負擔。老年人每天每千克體重攝入蛋白質1.2-1.5克為宜,其中至少有1/3為優質蛋白質,如魚、蛋、奶類、瘦肉、豆制品,食用魚類蛋白、大豆蛋白可使腦卒中發病率降低。
缺乏膳食纖維
美國學者曾經對30681名美國健康男性調查4年,綜合所有營養因素分析發現,只有膳食纖維與高血壓呈負相關,即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可預防高血壓。有報道,增加每天水果、蔬菜攝入量可降低發生腦卒中的危險性。提倡多食用谷類食物,少食用甜食、糖果,多吃粗雜糧、蔬菜、水果等含膳食纖維較高的食物。
鹽的危害
高血壓為心血管病第一危險因素,在中國高血壓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全國高血壓患病率高的是西藏、北京、內蒙古、河北、天津;低的是海南。高血壓和食鹽攝入量關系密切,攝入量越高,人群收縮壓、舒張壓水平就越高。與每天食鹽攝入量小于6克者相比,每天吃鹽大于等于12克的人患高血壓的風險增高14%,大于等于18克的人患高血壓的風險增高27%。中國居民每天食鹽攝入量普遍較大,平均在15-16克,尤其是北方居民口味“重”,對高血壓的預防非常不利。諾貝爾獎得主——伊格納羅教授自稱“有一顆年輕的心臟”,他除了強調運動的作用外,還曾特別提及在他的廚房中沒有食鹽,這一點給人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1克食鹽也就是一個牙膏蓋的量,6克食鹽加起來并沒有多少。從心血管病預防角度來說,人們的飲食還是要盡量清淡一些,逐漸減少食鹽用量,直到不特別在食物中加鹽。
合理膳食
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合理膳食是十分重要的,患者在飲食上要嚴格注意以下幾點:
1.控制膽固醇的攝入量。研究證明,高膽固醇的人,冠心病的發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應少吃動物腦髓、內臟、蛋黃、蟹黃等膽固醇高的食物。
2.控制脂肪攝入的質與量。飽和脂肪酸能升高血膽固醇,多不飽和脂肪酸則能降低膽固醇,所以在膳食中要控制豬油、牛脂等飽和脂肪酸的攝入。
3.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維生素C可增加血管彈性,保護血管。
4.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膳食纖維能吸附膽固醇,阻止膽固醇被人體吸收。
5.限鹽。高鹽膳食可增加心血管病的發病率,有輕度高血壓或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食鹽攝入量應控制在每日5克以下,對血壓較高或合并心衰者,每日用鹽量以1~2克為宜。
6.少食多餐,切忌暴飲暴食,晚餐不宜吃得過飽,否則易誘發急性心肌梗塞。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金玫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吉良晨老中醫的學術繼承人。兼北京中醫藥會內科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醫藥學會臨床藥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市藥品不良反應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醫藥會第九屆理事會理事、北京中醫藥會心血管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促會中老年保健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