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由“清明”節氣、寒食節、上巳節三者融合而成的重大節日,其習俗活動豐富多彩,有祭奠與嬉游兩類。該節日歷史悠久,到現代社會仍然很受重視,有其獨特的社會功能,而在節俗的形式與內涵上均有所調整和革新。
清明節是我國的重要傳統節日,今天仍然是中華民族包括海外華人的重要節日之一。在傳統社會中,清明節是一個特別盛大的節日。
它不僅是掃墓祭奠、懷念離世親人的節日,還是踏青嬉游、親近大自然的節日。圍繞著兩種主題的民俗活動豐富多樣,蔚為大觀。它的節期也比較長。清明日(農歷春分后第15日,公歷四月五日前后)只是該節日的標志性時間,而其習俗活動往往持續五六天到十幾天(各地各時不等)。
在現代社會,由于社會生活、文化觀念的變化以及假日制度的限制等,清明節的內涵、活動、規模等都有了很大變化,但它仍以其特有的功能和地位為國人所重視,有著不容忽視的社會影響。
考察清明節習俗的歷史演變過程,結合它在現代社會的傳承狀況,對它做出順乎歷史、合乎民情國情的定位與規劃,有著重要的社會效益和文化意義。
與其他傳統節日相比,清明節的特色有三個:一是兼有節氣與節日兩種“身份”,二是以戶外活動(掃墓、踏青等)為主,三是兼有肅穆(或悲傷)(在掃墓祭奠活動中)與歡樂(在踏青等游玩活動中)兩種情感氛圍。
這種特色的形成與其來歷密切相關。從起源和形成的角度看,清明節是“清明”節氣、寒食節、上巳節三者融合而成的節日。
結語:看完了文章,相信大家對清明節的由來都有所了解了吧。清明節外出觀光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出游安全,同時要注意保養好自己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