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覺得養生很煩鎖,方法多,但沒有簡單方便又能有效袪除病痛的方法,在這里就要說說敲打法了,有時稍稍的“虐”下自己也可以起來葆青春的功效哦~敬請收看本期的健康一身輕聽中里巴人講敲敲打打葆青春。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中醫人體里有N條通道,就是經絡,如果哪條道路堵塞,哪個地方就會贅肉堆積。膽經堵塞,一般大腿外側肉多且肥胖。
膽經為什么容易堵塞?因為人體的肝經沒有完全的通道,只能依靠膽經道排毒釋放。
現在人壓力大,焦慮多,肝火旺,肝毒排泄比古人多多,但通道堵塞,身體會有啥狀況呢?
1、油性頭發——由于膽汁分泌不足,無法有效分解吃進去的油脂,加上肝熱的因素,就從頭發排出來油了。
2、早生白發——人體的能量不足所致,中醫有一句話:“發乃血之末”,由于營養供應不足才會造成白發。
3、面部眼角位置長斑——毒素堆積。
4、膽經沿線問題,偏頭、肋下、腿、腳踝、腳疼或冷等。
5、膽囊問題——結石,炎癥等。
6、肝臟問題——毒素無法順利排泄,堆積形成,脂肪肝等。
解決方案:用力拍打膽經,簡單的方法,是從PP的環跳穴位開始,拍打大腿外側,到膝蓋即可。
一般人側坐椅子,搭二郎腿,正好露出環跳,手握空拳,抬起成自由落體向下,從環跳沿線到膝陽關。每天好二次,每次單側2~3分鐘,大概100下左右。目的是刺激膽經,使他的膽汁分泌好一點,從而讓人體吃下去的食物得到好的吸收,為人體造血準備足夠的材料。
注意事項:
1、老人敲膽經不要敲得太多,因為血升得太快人體的調節也會快,這樣比較不舒服。
2、懷孕的人不能敲,也不能讓孕婦有痛感,會對寶寶有影響,膽可以輕輕地拔罐,當然不允許拔出紅的印子來。
擊打感覺:大腿外側發熱,血液通暢,腳發熱。
直接效果:
A、排出身體毒素——宿便。
B、大腿通道通暢——消瘦。
長期效應:
A、頭發變黑,油少
B、臉上去斑
C、肝膽有益
D、身體排毒
E、大腿消瘦(二、三個月)
一、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體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稱之為 “長壽穴”。有關足三里的經絡理論已被大量現代研究所證實,足三里對大腦皮層功能有調節作用,對心血管功能、胃腸蠕動功能和內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統均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中醫經絡學認為,足三里所在的足陽明胃經是多氣多血之脈,循行從頭到足,縱貫全身,主要分布于頭面、胸腹及下肢外側的前緣。所以足三里不僅可以調節消化系統的功能,還可以治療胃經循行所經過部位的病變,以及多種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胃腸病、糖尿病等。經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二、涌泉
涌泉穴是足少陰經第一個穴位,位于人體下部足掌心處,體內濕毒之邪容易蘊集于此,不易排出,日積月累,阻塞經氣,或隨經氣傳至體內其它部位,造成許多疾病。涌泉穴拔罐可以排出體內的濕毒濁氣,疏通足少陰腎經之經氣。腎氣旺盛,人體精力充沛,則齒固發黑,耳聰目明,延緩衰老。
三、三陰交
三陰交為肝、腎、脾三條陰經交會之穴。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精血同源。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賴于后天的滋養,后天之精有賴于先天的促動。經常進行三陰交拔罐可調理肝、脾、腎三陰經之穴氣,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之精充足,從而達到健康長壽。
四、神闕
神闕即是人體肚臍,它是人體保健及治療的重要穴位之一。胎兒通過臍帶從母體中獲取營養,所以被稱之為“生命之根蒂”。它是人體神氣出入之門戶,歸屬于任脈,為經氣之海,五臟六腑之本。經常在神闕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強腎,和胃理氣,行氣利水,散結通滯,活血調經的作用
五、背俞穴
人體五臟六腑之背俞穴均分布在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上,在此條線上拔罐,可暢通五臟六腑之經氣,調理五臟六腑生理功能,促進全身氣血運行,是保健拔罐療法的常用穴位。醫學發現在背俞穴上拔罐,可通過對脊神經根的治療,反射性地刺激中樞神經,調節神經系統的功能活動,從而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六、百會
百會別名三陽五會,頭為諸陽之會,拔此穴或常按摩對腦血管病的預防和治療有明顯功效。其提升作用顯著,對臟器下垂有特效。本穴位拔罐時常需要理發,否則密封效果不好,影響療效。
百會穴位于頭部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叉點。其作用是平肝熄風,清熱開竅;升陽益氣,醒腦寧神。
七、大椎
大椎屬督脈,在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突出正中處,低頭時明顯,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的交會處。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大椎位于人體背部極上,故為陽中之陽穴,具有統領一身陽氣,聯絡一身陰氣的作用。常拔此穴,具有調節陰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清熱解毒,預防感冒,增強身體免疫力的功效。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遼寧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中里巴人,真名鄭幅中,北京中醫協會理事。養生名人,健管家,家學淵源甚深,其父為八卦掌第四代傳人。自幼,中里巴人師承父親練習道家導引養生功法,更從祖父的親書秘笈中汲取中醫之精髓,后又研讀了中醫各家經典和現代醫學典籍,盡得醫武同源之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