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季節里你的胃還好嗎?什么原因讓你的胃病來的氣勢洶洶,專家給你講講吃什么能養胃,有哪些穴位常按也是可以養胃護胃的!敬請收看本期的明星加油站跟孫鵬翼老師打響冬季保胃戰。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養胃
按摩法可養護腸胃
方法一:右手拇食二指按在左手臂內外側正中腕橫紋上二寸之內、外關穴位處,正反各旋揉36次。然后再以同樣的方法旋揉右手臂。內關穴屬手厥陰心包經,點揉此穴能寬胸理氣,寧神和胃。治療心悸失眠、胸脅痛、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胃腸官能癥等。外關穴屬手少陽三焦經,能治療熱 癥感冒、偏頭痛、胸脅痛、耳鳴、耳聾、上肢癱瘓、肩臂痛等癥。心血管系統疾病的患者經常旋揉內外關,對改善自我癥狀、預防心絞痛發作有一定的效果。
方法二:用一只手的掌心貼附肚臍,另一只手疊在上面,順時針方向以畫陀螺的方式柔和地邊按邊摩擦,由肚臍逐漸均勻畫圈至全腹,約80—100下,再倒回到肚臍,再 按摩80—100下。可雙手交換,逆時針方向以同樣的方式再按摩一遍。腹部按摩能改善腸胃功能,讓腸胃受到負載壓力,如果長期堅持,腸胃排泄也能有所改善。建議在晚上上床后按摩,按摩時,既不要空腹也不要脹肚。
方法三:飯后、睡前可以搓熱雙手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環摩64圈。完畢搓熱雙手按摩小腹。
方法四:從經絡看,胃經是經過腳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間,一般胃腸功能良好者站立時腳趾抓地也很牢固。因此,經常活動腳趾可以起到健脾養胃的作用。尤其現在歲末將至,不少人應酬多、飲食無節制,易吃傷脾胃,常活動腳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幫脾胃減負。活動腳趾時可采取站立或坐位,雙腳放平,緊貼地面,與肩同寬,腳趾連續做抓地——放松的動作60至90次,對腳部經絡 形成松緊交替刺激。做此動作時可赤腳或穿柔軟的平底鞋,每日可重復多次。每天洗腳時,還可在腳盆里放些大小適中的橢圓形鵝卵石等物體,泡腳同時練習用腳趾 反復鉤抓這些物體。溫水泡腳有利疏通經絡,腳趾抓物可刺激局部胃經的穴位,持之以恒會逐漸增強胃腸功能。但糖尿病患者用此法時需注意所選物體表面要光滑, 以免劃傷局部皮膚、誘發感染。
方法五:此外,坐、臥時還可從下到上按摩小腿,因為小腿上集中了不少消化系統的穴位,如脾、肝經的足三陰經在小腿內側,胃經、 膽經的足三陽經在小腿外側,能健脾的足三里在膝蓋下三寸的外側。常按摩這些穴位,也有助于健脾養胃。
牛奶 味甘、性平,歸肺、胃經,可補肺胃,生津液,潤大腸,適宜陰虛胃痛、津虧便秘等癥,常用于治療消化性潰瘍、習慣性便秘。腹瀉、脾虛證、濕證者忌食。
蘋果 味甘、性涼,可健脾補氣益胃,生津潤燥,適宜脾虛食少、胃陰虧虛、陰虛胃痛等癥。
卷心菜 有健脾養胃、緩急止痛、解毒消腫、清熱利水的作用,可用于內熱引起的胸悶、口渴、咽痛、小便不通、耳目不聰、睡眠不佳、關節不利和腹腔隱痛等癥。其含有的維生素C等成分具有止痛及促進潰瘍愈合的作用。卷心菜與薏仁、陳皮、蜂蜜同煨可用于治療胃脘脹痛、上腹脹滿及胃、十二指腸潰瘍,與赤小豆、冬瓜、冰糖煨熟可消腫利水。大便溏泄及脾胃虛弱者不宜多吃。
菠菜 味甘性涼,能潤燥養肝,益腸胃,通便秘。《食療本草》中稱其“利五臟,通腸胃,解酒毒。”菠菜可促進胃和胰腺分泌,增食欲,助消化;豐富的纖維素還能幫助腸道蠕動,有利排便。不過,菠菜草酸含量高,妨礙鈣質吸收,應避免與豆腐、紫菜等高鈣食物同吃,或在烹煮前輕汆,除去草酸。
紅薯 性平,味甘,補脾益氣。《綱目拾遺》中記載其“補中,暖胃,肥五臟。”天寒食用,正氣養胃,化食去積,兼可清腸減肥。
桂圓 李時珍曾說過:“食品以荔枝為美,滋益則龍眼為良”。和荔枝性屬濕熱不同,桂圓能入藥,有壯陽益氣、溫胃補脾等多種功效。
山藥 隨著天氣漸冷,有些脾胃虛寒的人常常出現食少腹脹、大便稀溏、肢體倦怠等癥狀。經常熬山藥粥喝,能有效緩解胃部不適。
南瓜 《本草綱目》中記載:“南瓜性溫,味甘,入脾、胃經”,能補中益氣、消炎殺菌、止痛。其所含的豐富果膠,可“吸附”細菌和有毒物質,包括重金屬、鉛等,起到排毒作用。同時,果膠可保護胃部免受刺激,減少潰瘍。可用南瓜煮粥或湯,滋養腸胃。
胡蘿卜 性味甘平,中醫學認為它“下氣補中,利脾膈,潤腸胃,安五臟,有健食之效”。豐富的胡蘿卜素可轉化成維生素A,能明目養神,增強抵抗力,防治呼吸道疾病。胡蘿卜素屬脂溶性,和肉一起燉合適,味道也更好。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廣西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孫鵬翼,中醫養生專家,北京天然食品營養研究院營養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