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痙攣就是感覺臉部的肌肉在顫抖,那么你知道面肌痙攣的治療嗎?敬請收看本期的貴州養生堂聽聽袁俊,鐘建衛的講解。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武警北京總隊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袁俊,武警北京總隊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鐘建衛,講面肌痙攣的治療。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面肌痙攣的治療
藥物治療
除苯妥英鈉或卡馬西平等藥對一些輕型患者可能有效外,一般中樞鎮靜藥、抑制劑和激素等均無顯著療效。
中醫針灸
面肌痙攣好不要針灸,因為此病本身就怕刺激,有時針灸反而會加重病情,有的人當時見效,日后復發起來反而會厲害。另外服用卡馬西平或苯妥英鈉這些抗鎮定抗癲癇藥物只控制,而且長期服用副作用也很大,依賴性也比較強。可以服些B1、B12但收效甚微。
注射肉毒毒素
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面肌痙攣,一般打一針長能控制一年,長時間注射會產生抗藥性,而且因A型肉毒毒素可麻痹面部的神經造成人為的面癱,所以當時打完面肌痙攣會控制。但長時間注射的病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面癱的癥狀。
手術治療
1)面神經干壓榨和分支切斷術
在局麻下,于莖乳孔下切口,找出神經主干,用血管鉗壓榨神經干,壓榨力量應適當控制,輕則將于短期內復發,重則遺留永久性面癱。如將遠側分支找出,在電刺激下找出主要產生痙攣的責任神經支,進行選擇性切斷,效果雖較壓榨術好,但術后仍要發生輕度面癱,1~2年后亦有復發,現已很少采用。
2)面神經減壓術
即將面神經出顱之骨管磨開減壓,系1953年首先由Proud所采用。在局麻下鑿開乳突,用電鉆將面神經的水平垂直段骨管完全磨去,縱行切開神經鞘膜,使神經纖維得以減壓。1972年Pulec認為,單純乳突內減壓范圍太小,應同時將內聽道頂部和迷路段全部磨開減壓。手術中也曾發現神經有病理改變如神經水腫、彌漫性肥厚和神經鞘纖維性收縮等與病因相矛盾的現象,但手術后確實有些病人得到治愈。1965年Cawthorne曾報告13例手術并未發現任何異常。減壓術較復雜,尤其全段減壓術不僅難度大,而且有一定危險。所謂療效是否因手術中創傷面神所致,并非減壓之效,也值得商榷。
3)面神經垂直段梳理術
Scoville(1965年)采用,將垂直段面神經骨管磨開后,用纖刀將垂直段縱行剖開1cm,并在其間隔以硅膠薄膜,其目的是切斷交叉的神經纖維,以減少異常沖動傳導,缺點是很難確切地達到既不明顯面癱又不出現痙攣的程度。
4)微血管減壓術
1967年,美國Jennatta教授首創微血管減壓術治療面肌痙攣。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外科常用的根治HFS的方法。具體方法是:全身麻醉下,采用耳后發際內直切口,術中在顯微鏡下觀察橋小腦角區面聽神經與周圍血管的解剖關系,仔細尋找壓迫面神經的血管袢,確認責任血管(即壓迫面神經致臨床癥狀的血管)后松解此處的蛛網膜小梁與神經、血管的粘連,確認血管與面神經根部之間充分游離后插入合適大小的Teflon墊片。如果術中發現明確責任血管,則對可能壓迫神經的血管進行處理,實行減壓術。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貴州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袁俊
男,主任醫師,教授。現任武警北京總隊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功能腦病外科治療中心主任,醫院專家組組長。從事神經外科工作30余年,對神經外科各類疾病的診斷及手術治療經驗豐富,目前致力于癲癇外科治療的臨床研究。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榮獲武警部隊醫療成果獎10余項,編書2部,3次榮立三等功,多次受到各級嘉獎,多次評為優秀黨員、先進工作者,2006年評為“首都優秀醫務工作者”。他領導的科室多次榮立集體三等功,1999年、2005、2007年被評為先進科室,他領導的醫護人員個人榮立三等功達幾十人次,榮立二等功1次,取得武警部隊醫療成果三等獎十余項。專業水平走在武警部隊的前列。
鐘建衛
現任武警北京總隊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中國共產黨黨員。專業技術8級。大學本科學歷,醫學學士學位,1993年畢業于西安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從事神經外科專業十五年,對于神經外科專業的常見病、多發病,能及時診斷并提出正確的治療方案。目前已經可以獨立完成各類型的腦外傷手術,高血壓腦出血微創血腫清除,凸面腦膜瘤、脊髓腫瘤等手術。完成了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以及舌咽神經痛、癲癇外科治療等功能神經外科手術400余例,病例數量在武警部隊中處于領先地位。目前共發表學術論文 12篇。榮獲武警部隊醫療成果“三等獎”三項,四等獎一項。榮獲三等功一次,各類“嘉獎”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