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重視的是內調把身體內部調好了身體外部的疾病就自然消了,中醫養生也是從古時候就開始盛行了,特別是皇帝和貴族基本都用中醫養生。中醫中應該如何養自己的氣?
中醫養生
氣的重要性
中醫認為,“氣”既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莊子·知北游》:“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人活一口氣”、“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等,都是在強調“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作用。
“氣”的生成復雜,來源不一,分類多端。其功能有五:推動、溫煦、固攝、防御和氣化。“氣”之為病有氣虛、氣郁、氣滯、氣阻等,心氣虛、肺氣虛,肝郁氣滯、肺氣阻塞等臨床常見。
《靈樞·口問》對氣虛的癥狀進行過描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悗”。
鑒于“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中醫養生之道總以養氣為首務。清代醫家黃凱鈞在《友漁齋醫話》中提出的“養氣訓”,對養氣的方法進行了概括總結。
一少思慮養心氣心氣泛指心的功能活動,現代也可特指心臟推動血液循環的功能。心氣不足,會導致一系列病癥。《靈樞·天年》:“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人之思慮易耗傷心氣。
《靈樞·本神》:“心怵惕思慮則傷神”。《靈樞·口問》:“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怵惕思慮、喜樂無極、悲哀憂愁、恐懼不解等情志因素首先影響心,而后引發相關臟腑的病變。
二莫嗔怒養肝氣嗔怒是一種強烈的情緒反應,通常在自尊或受到威脅或損害時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