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想自己健康長壽,那么我們要怎么做才能健康長壽呢?下面我們就來聽聽專家的講解。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國醫泰斗秦伯未嫡傳弟子王鳳岐,北京同濟醫院院長吳大真,講怎樣才能健康長壽。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人能不能長壽
按照壽命系數推算,不論是哪種推算法,人都可以活至110歲,或112~140歲,125~175歲,甚至200歲。答案是可以長壽的。
人類壽命發展的過程,與科學的發展影響到衛生環境的改變有很密切的關系。如石器時代人們的平均壽命僅為20歲,18世紀時為28.5歲,19世紀為40歲,而至20世紀末,平均壽命已達到65歲,科學的進步使發達國家的平均壽命為73歲,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則顯著要低,而且不均衡;按聯合國的統計,1950年,世界60歲以上的人口為2.14億,但到1975年,60歲以上的人口為3.46億。目前,60歲以上的人口已經增至6億以上。國外一些從事衰老學科的專家認為,20世紀以后人類的壽命可能是,到70歲而亡的,就被稱為夭折了。
在長壽者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不少人在思考會不會出現一系列社會問題,會不會影響社會的發展?一些專家經過研究認為:老年概念不是不可以改變的,60歲的老年界線的數字也不是不變的數字,因為人們的壽命延長了。健康、健美、長壽主要取決于自己,世界衛生組織曾于1997年宣布:每個人的健康與壽命60%取決于自己,15%取決于遺傳因素,10%取決于社會因素,8%取決于醫療條件,7%取決于氣候等影響。因此,要健康、健美、長壽,自身的因素就成為第一要素。
長壽60%取決于自己
世界衛生組織提到,健康不僅僅是身體的健康,而且要有完好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世界衛生組織制定了衡量健康的“五快三良”好標準。五快:快食,即三餐飲食吃起來感覺有味,吃飯時不挑食,不偏食;快眠:睡得舒暢,醒后頭腦清醒,精神飽滿;快便:能比較快地排泄大小便;快語:說話流利,語言表達準確,思維敏捷,中氣充足;快行:行動自如,邁步輕松、有力。三良好:良好的個人性格;良好的人際關系;良好地看待問題。
獲得健康需要擁有健康的知識
健康的獲得建立在擁有健康知識的基礎上。近,有關機構進行了生活方式調查,在一個集中了科研院所、大學,及數百家新技術企業的地區,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65%以上,他們之中對肥胖及高血壓的危害知道的比較清楚,但是對癌癥的形成與生活方式的關系卻知道得很少,只有20%。對心理壓力、吸煙的危害性,易導致哪些疾病發生,回答正確的只占5.28%。另據有關單位六年來的調查,一些科技人員平均死亡年齡僅有52.23歲,一些媒體從業者的平均壽命僅為45歲,大大低于北京人77歲的平均壽命。
保持心理健康
六億長壽者不希望對他們稱老,如新加坡稱“樂齡”,香港稱“長者”,減少了對長壽者的心理壓力,“樂年沙龍”、“樂年俱樂部”,使人人青春常在。
心理健康是一種良好心態,有了這種心態,就有了安全感,自我感覺良好,與社會契合和諧,對挫折和逆境有耐受力,能平穩地度過環境的變化,能達到延年益壽的目標,保持健全的人格。
量化的認識方法
健康是1,成才、成功、事業、財富、名利、權力、地位……每一項都是0,由1和0可以組成10、100、1000、10000等不同大小的價值,但對個人來說,如果沒有健康這個1,其他條件再多也都是0。所以,可以用一句話來表達,就是沒有健康就沒有一切,所有上述的0,都是健康1的外延和擴展,也就是我們今日提出的:這個世紀發展的主題是健康、健美、長壽。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云南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王鳳岐
男,中醫內科專家,主任醫師、教授,國醫泰斗秦伯未嫡傳弟子。王鳳岐先生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主任,衛生部中醫司教育處處長,世界針灸聯合會司庫、世界骨傷聯合會總監。
從事中醫藥事業及臨床50多年,曾負責組織全國中醫專家為國家領導人進行醫療保健,應邀在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加拿大、南美等地進行學術交流及講學,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并受聘于: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臺灣中醫師會會長顧問,香港中醫師公會顧問,南美醫師協會常務副會長,中智醫師聯合會總監,馬來西亞醫學保健協會副會長等職,是大陸第一個去臺灣訪問的中醫,在港臺中醫藥界享有極高的口碑。
吳大真
女,1942年6月生,上海人。現任北京同濟醫院院長。北京北海醫院特邀腎病專家、主任醫師,研究生導師,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北京國際醫藥學術研究促進會常務會長,原《中國中醫藥報》社長、總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