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癱的病因很復雜,但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多與絡脈空虛、風邪入中有關。”莊主任解釋稱,現代醫學界按主要病因將面癱分為原發性、創傷性和腫瘤引起等多種,其中原發性的比例高,雖然病因尚不完全確切,但多與病人自身抵抗力下降,同時又受風寒侵襲或病毒感染有關,進而導致面神經缺血、缺氧甚至發生面神經組織水腫。從這個角度來講,男女老少只要身體和所處的外部環境具備了致病的因素,概莫能外。
臨床上,大部分原發性面癱的孩子在發病前有過受寒感冒,上呼吸道出現過病毒感染。這類孩子若能及時得到診斷和有效的治療,一般三四個星期就能好轉。但也有小部分孩子因未能及時得到有效的診療,或是因面神經受損程度較為嚴重,形成難治性面癱。
診斷:必要時影像學輔助篩查
莊主任指出,由于嬰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尚有不足,有些甚至連話都不怎么會講,在出現面部肌肉感覺異常時,很難在第一時間清楚自訴。而一些家長在發現孩子表情有點古怪時,一開始大都不會跟面癱聯想到一起,因此不少面癱寶寶在診斷上不夠及時。
但患兒家長反映,即使覺得孩子不對勁,也不知道該通過何種方式來判斷孩子是否面部神經出了問題。對此,莊主任支招稱,一旦家長覺察出寶寶表情有異常,可盡量逗著他鼓腮、眨眼、嬉笑,并仔細觀察孩子,若出現歪嘴或眼瞼難閉合的癥狀,提示可能面部相關表情肌出現癱瘓,即可作初步診斷。
不過,嬰幼兒表達能力和對語言的領會能力確實有限,有時引導其做相關的動作仍難以有效排查。特別是一些難治性小兒面癱很可能不是常見的周圍性面癱,不排除跟顱內潛在腫瘤壓迫到面神經有關。如果是因顱內腫瘤引起的面癱,確診太遲,腫瘤進一步長大對腦部的損傷越大,更影響預后效果。因此,必要時,在醫生的建議下考慮做MRI等影像學檢查來幫助及早篩查,以免錯過及時治療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