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心態讓許多已經富裕起來的中國人也拼命“搶位”。今年國慶節期間,一篇微博引起眾多轉發和評論。該微博稱,從新加坡到民丹島要坐渡輪,乘客八成以上是國內來的同胞。閘門一開,大家爭搶著涌向甲板。被裹挾在人群中兩位老外對此驚訝不已:“這船難道不會等我們嗎?”“不是人人都有座位嗎?”該博友稱,他一邊被后面的乘客推著向前沖,一邊苦澀地回味著這兩個問題:手里握著船票的爭先恐后的中國人,到底怕錯過什么呢?
西班牙中國問題專家馬埃斯特羅在接受采訪時說,有關中國民眾“搶位”消息聽起來有些夸張,不過這也從側面反映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現實,中國龐大的人口對各種物質資源和公務服務資源形成了壓力。馬埃斯特羅表示,中國30多年來發展非常快,國際上只注意到了中國現代化的一面,而沒有注意到其實中國的許多民眾距離脫離貧困還沒有過去很長時間,許多民眾對以前貧苦窮困的歷史仍然記憶猶新,這種記憶促使他們在面對可能比較稀缺的資源時會不由自主地想去爭搶。
韓國原駐北京特派記者張世政曾在中國工作過5年多,他對記者稱,中國人對很多事情都有“搶”的意識,不僅因為中國人多,資源相對不足,還在于經濟高速增長后,人們的心理狀態十分急躁,并產生一種爭強好勝的意識。
張世政還說,中國的學校和家庭對傳統美德的教育遠遠不夠,也沒有在公共場合應該約束和規范自己行為的國民教育,中國人這類事事爭搶的習慣也就越來越盛。
一位從事中日間貿易多年的日本朋友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日本人也曾為爭搶有限物資而瘋狂過,在上世紀60年代末由于物資配給制出現搶購各種生活物資的現象。現在翻看當時的黑白影像資料,可以看到百貨店還沒有開門,日本主婦就在門口排長長的隊伍,店門打開的一剎那,所有人一起擁進去,畫面很像如今中國大城市上班高峰時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