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現在很多的老年人都容易摔倒,就是因為腿腳的力量不夠,那么應該如何鍛煉腿腳的力量呢?下面我們就來聽聽專家的講解。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學博士,高級營養師張峻斌,講如何鍛煉腿腳。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冬去春來,經過一冬居室生活的老人,到室外活動的多了,此時,多活動雙腿、以防腿老,有益養生。
俗話說:“人老腿先老”,指的是一進入老年,腿部的運動機能較之手臂運動機能早衰,常表現為腿的行動不利索,發軟無力。據研究,人到中年以后,腿部肌肉開始減少,骨質逐漸疏松軟化,彈性韌性降低,此時如果自以為健壯而不注意鍛煉,許多重要器官就會加快退化,衰老很快就會到來。
為什么腿老是人老的先兆呢?這是因為腿老與感覺神經、運動神經有關。尤其是老年人,其腿部感覺向大腦的傳遞及大腦向腿部發出的指令的傳達,其準確性和速度都有所下降。再就是腿較之于上肢距心臟較遠,由于重力作用血液回心較困難。當年齡增大,血管彈性減小時,容易發生循環不良,所以腿比手臂的疲勞更難以消除。心臟病專家也認為,腿部肌肉堅實的人必然也有顆強壯的心臟;一個步履穩健、行走如風的老人,必定是壽星。所以,人到老年應該增加腿腳的活動,保持腿腳肌肉堅實有力。
常見的幾種鍛煉方法如下:
1.臥位運動趾與踝仰臥床上
雙下肢平伸,雙足一起做屈趾、伸趾交替運動30次,五趾分離、并攏30次,然后屈髖、屈膝、伸屈旋轉踝關節30次。
2.坐位赤腳蹬滾子把
長40cm,直徑10~20cm的圓木或石滾子,放在地板上,人坐在床邊,赤雙足蹬在滾子上前后滾動100次,可以達到舒筋活血的目的。
3.扳足搓腳促回流端坐
兩腿伸直,低頭,身體向前彎,用雙手扳足趾20~30次。此法能鍛煉腰腿、增加腳力。搓腳時,雙手掌搓熱,然后用手掌搓腳心,各100次。此法具有降慮火,舒肝明目之功效,可以防治高血壓、暈眩、耳鳴、失眠等癥。
4.干洗揉摩促循環用雙手緊抱一側大腿
稍用力從大腿向下按摩,一直到足踝,然后再從踝部按摩至大腿根。用同樣的方法按摩另一條腿。重復10~20遍。這樣可使關節靈活,腿肌與步行能力增強,預防下肢靜脈曲張、水腫及肌肉萎縮等。然后雙手握成拳頭,置于腿肚兩側,用兩手掌夾住腿肚,旋轉揉動,每側揉動5~7分鐘,以促進下肢血液的回流,增強腿部肌肉力量。
5.甩腿蹬腳通血脈
一手扶墻或扶樹,腳尖向前向上翹起,向前向后甩動小腿,一次甩80~100次為宜。此法可預防下肢萎縮、軟弱無力或麻木等。也可坐在床邊練習雙腿蹬夾動作或上下擺動,強健下肢關節肌肉。
6.踮腳走路鍛煉屈肌
踮腳走路,即足跟提起完全用足尖走路,行走百步,不但可鍛煉屈肌,從經絡角度看,還有利于通暢足三陰經。
7.足跟走路鍛煉伸肌
即把足尖翹起來,用足跟走路,這樣是鍛煉小腿前側的伸肌,行百步,可以疏通足三陽經。
8.側方行走益平衡
側方行走可使前庭的平衡功能得以強化,有預防共濟失調的作用。先向右移動50步,再向左移動50步。
9.倒退行走益循環
倒退有利于靜脈血的回流,有利于循環系統。另外,倒退時,改變了腦神經支配運動的定式,強化了腦的功能活動,可防因廢用而腦萎縮。每次倒退百步為宜,應注意安全,防止跌倒。
10.赤腳行走增彈性
鞋子雖對于腳的保護有好處,但長期的保護使腳部的肌肉變得嬌弱。因此經常赤腳行走可以使足部的肌肉變得有彈性,從而預防由于肌肉和韌帶的退行性改變導致的足跟部疼痛。專家建議,赤腳鍛煉以一周1~2次為宜,路程不要太長,好能在草地上進行。同時注意,應該仔細檢查您選擇的路段上不要有玻璃等容易造成傷害的物品。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廣東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張峻斌
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學博士,香港注冊中醫師,心理咨詢師、高級營養師、健康管理師,出身香港中醫世家,其父張士君醫師乃香港知名的醫家、武術家、點穴專家。張博士幼承庭訓,深得真傳,并進一步整合瑜珈、氣功、運動療法,在中醫、針灸、耳穴、武功點穴、瑜伽、氣功及運動療法等方面有獨特的研究,特別擅長慢性病中西醫養生自療,與身心安定處方之研究與應用,多年來致力于向兩岸三地的民眾推廣預防醫學、耳穴診療及傳統養生保健法,深受各界好評,每年受邀至中、臺、港、星馬各國演講授課達百場以上。
現任廣州中山大學管理學院EMBA健康管理學教授、全球卓越口腔健康研究發展中心顧問、香港耳針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兼任教授、財團法人賴本源文教基金會CEO、世界傳統衛生組織WTHO耳穴專家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