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個人的情志與自己的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來調節自己的情志呢?下面我們就來聽聽專家的講解。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研究室主任馬烈光,講調節情志保健康。
下面是本期視頻的內容簡介:
情志泛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變化,簡稱七情,它是人們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反映。中醫認為情志跟我們的五臟有著密切的關系,情志是由五臟之氣化生的,如果情志失調,會對我們的身體五臟有很大的傷害,容易損傷臟腑氣血,影響人體健康。歷代養生家非常重視情志與人體健康,主張調和七情,延年益壽。
和喜怒
喜怒之情人皆有之,古人認為喜貴于調和,而怒宜于戒除。喜也應適中適度,不宜太過。怒是歷代養生家常忌的一種情緒,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對人體健康危害大。人一旦發怒,可用制怒方法:轉移、吐露、忘卻、想象、讓步、避免;或利用情志相克:恐克喜,悲克怒,以求平和。
去憂悲
憂郁、悲傷是對人體健康有害的又一種情志,應當注意克服。古人認為:“60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說明老年人由于精氣虧虛心氣不正常,常易生憂悲之苦,憂悲不已又會進一步損傷神氣,加速衰老,所以老年人特別應當杜絕憂悲。可利用情志相克:喜克悲,去憂悲。
節思慮
思慮是心神的功能之一,人不可無思,唯過則有害,古人認為:思則氣結……切切所思,神則敗,所以思慮過度可出現頭昏、心慌、失眠、多夢、癡呆等癥狀。可利用情志相克:怒克思,以制思慮。
防驚恐
遇事易驚恐亦是一種對人體十分有害的情志因素,驚恐往往導致心神失守,腎氣不固,而易出現驚慌、失眠,二便失禁,甚至精神失常等方面的病癥,可見突然而來的劇烈驚恐,可以使人體氣機逆亂、血行失常、陰陽失衡而導致疾病發生,甚至發生生命危險。所以老年人應當注意避免驚恐。可利用情志相克:思克恐,以防驚恐。
情緒與健康的關系引起了國內外學者們高度重視,一般認為七情之中以憤怒、憂郁、悲傷、驚恐對人體的影響和危害大,一切對人不利的影響中,能使人短命、死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如憂慮、頹喪、懼怕、貪求、怯懦、妒忌和憎恨等。綜上所述,心志活動與人體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我們應注意調和心志,避免不良心志對人體的影響,以促進健康。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廣東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馬烈光
現任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兼任國際藥膳食療學會副會長及四川省分會會長、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亞健康分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養生康復學分會常務理事、四川省中醫養生康復學分會會長、《美國中華醫學雜志》(中文版)第一副總編、日本自然療法協會及東洋學術出版社特邀學術顧問等職。
長期從事《黃帝內經》及《中醫養生康復學》的教學、科研工作,強調業醫欲要徹悟中醫真諦,就必須首先精研《內經》,“思求經旨,演其所知”。否則,就猶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就難成大器,難醫大病,難為大醫。在《內經》養生學術研究方面頗有造詣,深悟《內經》不僅標志著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建立,更是養生史上的一塊里程碑,對養生學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因而極力倡導業醫應謹遵《內經》“上工治未病”的思想,認真開展《內經》以降的養生學術研究及其實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