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個家庭的兩個孩子,怎么會相差60公分呢,會不會是抱錯了,還是什么其他的原因,今天我們就請到了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王任直教授為我們講一講到底是怎么回事!
下面是本期節目的相關內容: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中央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王任直:男,1957年出生于吉林省長春市。1978年考入白求恩醫科大學醫療系,1982年來北京協和醫院實習,此后一直在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學習和工作。1984年攻讀醫學碩士學位。
1986年赴日本北里大學醫院神經外科攻讀醫學博士學位。1989年取得博士學位后回國,任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1993年破格晉升為副教授、副主任醫師,1997年破格晉升為教授,被批準為博士研究生導師。
從事神經外科工作20年,對神經外科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掌握全面,對神經外科系統疾病及相關疾病的診斷、治療及搶救有著豐富的經驗,善于處理神經外科各種疑難復雜問題。每年完成250余例各種類型的手術,尤其擅長于垂體腺瘤、顱咽管瘤、顱底腫瘤[1]、腦干腫瘤、腦血管病、脊髓髓內腫瘤等疾病的治療。在垂體性疾病、顱咽管瘤及腦血管病等基礎及臨床研究方面都有獨到之處。作為課題組成員,參加“激素分泌性垂體腺瘤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分別獲衛生部及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高血壓腦出血立體定向血腫排空的基礎及臨床研究"、"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等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部及北京市醫療成果三等獎。參與并且承擔多項國家"八·五"、"九·五"、"十·五"攻關課題及北京協和醫院重大課題。
垂體各部分都有獨自的任務。腺垂體細胞分泌的激素主要有7種,它們分別為生長激素、催乳素、促甲狀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黃體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和黑色細胞刺激素。
神經垂體本身不會制造激素,而是起一個倉庫的作用。下丘腦的視上核和室旁核制造的抗利尿激素和催產素,通過下丘腦與垂體之間的神經纖維被送到神經垂體貯存起來,當身體需要時就釋放到血液中。
垂體激素的主要功能如下:
生長激素:促進生長發育,促進蛋白質合成及骨骼生長
催乳素:促進乳房發育成熟和乳汁分泌
促甲狀腺激素:控制甲狀腺,促進甲狀腺激素合成和釋放,刺激甲狀腺增生,細胞增大,數量增多
促性腺激素:控制性腺,促進性腺的生長發育,調節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等。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控制腎上腺皮質,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合成和釋放,促進腎上腺皮質細胞增生
卵泡刺激素:促進男子睪丸產生精子,女子卵巢生產卵子
黃體生成素:促進男子睪丸制造睪丸酮,女子卵巢制造雌激素、孕激素,幫助排卵 黑色素細胞刺激素:控制黑色素細胞,促進黑色素合成
抗利尿激素:管理腎臟排尿量多少,升高血壓 (由下丘腦產生,儲存于垂體)
催產素:促進子宮收縮,有助于分娩
腦垂體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腺,是利用激素調節身體健康平衡的總開關,控制多種對代謝、生長、發育和生殖等有重要作用激素的分泌。人在40歲后,腦垂體萎縮,人體迅速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