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孩子小的時候,營養是要跟上的不然很容易導致孩子患上很多疾病。今天我們需要討論的疾病就是與飲食營養有關的疾病——佝僂病,今天為大家請到的是天津醫院小兒骨科主治醫生任秀智先生來談一談!
下面是本期節目的相關內容: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中央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任秀智,男,35歲,中共黨員。浙江醫科大學畢業,天津醫院小兒骨科主治醫生,從事骨科臨床工作13年。兼任中華小兒外科學會骨科專業學組委員,天津醫學會骨科分會青年委員,山東省醫學科學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國瓷娃娃關懷協會醫學顧問,天津腦癱之家醫學顧問。
2007年他榮獲天津市“殘疾孤兒手術康復明天計劃”先進個人。
他的臨床研究實踐《彈性釘髓內復位固定治療兒童橈骨頸骨折》和《多段截骨矯形髓內固定治療兒童成骨不全癥》分別于獲2007年度和2009年度天津市衛生系統引進應用新技術填補空白項目。
《骨盆內移截骨術治療晚期兒童Perthes病》獲2001年天津市骨科年會優秀論文二等獎;《切開復位Salter截骨術治療早期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獲2002年第一屆全國小兒外科中青年學術研討會三等獎;《應用Ilizarov支架一期手術矯正兒童下肢成角伴短縮畸形》獲第一屆中華骨科雜志論壇優秀論文二等獎。他多次受邀在國內講課,傳播先進的專業知識,為廣大病患兒解除痛苦。
發病原因
圍生期維生素D不足:
研究指出雖然母親孕后期每日補充400IU的維生素D,對于足月兒血循環中25-OH-D3的影響很小,但是與孕期規律補充的母親相比,孕期未補充母親的新生兒很快就降至缺乏的水平,因此早產、雙胎更易于貯存不足。
日照不足:
由于城市生活中高大建筑阻擋日光照射;大氣污染;寒冷的冬季日照短,紫外線較弱;沒有充足時間的室外活動;或者室外活動時皮膚暴露少;不論是氣候、季節、大氣云量、緯度、膚色、皮膚暴露都可影響內源性維生素D的生成。
生長速度快:
如低體重、早產、雙胎、疾病等因素,嬰兒恢復后,生長發育相對更快,需要維生素D多,但體內貯存的維生素D不足,易發生佝僂病。
食物中補充維生素D不足:
因天然食物中含維生素D少,純母乳喂養,沒有充足的戶外活動,不補充維生素D的話,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的罹患危險增加。
疾病和藥物影響:
胃腸道或肝膽疾病影響維生素D吸收,如嬰兒肝炎綜合征、慢性腹瀉等,肝、腎嚴重損害可致維生素D羥化障礙,1,25-OH2-D3生成不足而引起佝僂病。長期服用抗驚厥藥物可使體內維生素D不足,如苯妥英鈉、苯巴比妥,可刺激肝細胞微粒體的氧化酶系統活性增加,使維生素D和25-OH-D3加速分解為無活性的代謝產物。糖皮質激素有對抗維生素D對鈣的轉運作用。
佝僂病的癥狀表現
多見于嬰幼兒,特別是3~18月齡。主要表現為生長快部位的骨骼改變,并可影響肌肉發育及神經興奮性的改變,年齡不同,臨床表現不同。本病在臨床上可分期如下:
初期(早期):
見于6個月以內,特別是3個月以內小嬰兒。多為神經興奮性增高的表現,如易激惹、煩鬧、多汗刺激頭皮而搖頭等。此期常無骨骼病變,骨骼X線可正常,或鈣化帶稍模糊;血清25-OH-D3下降,PTH升高,血鈣下降,血磷降低,堿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活動期(激期):
當病情繼續加重,出現PTH功能亢進和鈣、磷代謝失常的典型骨骼改變。6月齡以內嬰兒佝僂病以顱骨改變為主,前囟邊緣軟,顱骨薄,輕按有“乒乓球”樣感覺。6月齡以后,骨縫周圍亦可有乒乓球樣感覺,但額骨和頂骨中心部分常常逐漸增厚,至7~8個月時,頭型變成“方顱”,頭圍也較正常增大。骨骺端因骨樣組織堆積而膨大,沿肋骨方向于肋骨與肋軟骨交界處可觸及圓形隆起,從上至下如串珠樣突起,以第7~10肋骨明顯,稱佝僂病串珠(rachiticrosary);嚴重者,在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鈍圓形環狀隆起,稱手、足鐲。1歲左右的小兒可見到胸骨和鄰近的軟骨向前突起,形成“雞胸樣”畸形;嚴重佝僂病小兒胸廓的下緣形成一水平凹陷,即肋膈溝或郝氏溝(Harrison’s gro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