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老年人是比較容易得中風的,而中風的一般表現就是偏癱、癡呆等等,那么究竟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預防和治療中風呢?今天請到演播室的專家是前衛生部副部長王隴德教授,請他來給我們講一講中風該如何預防!
下面是本期節目的相關內容: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中央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王隴德,衛生管理和疾病控制專家。1969年畢業于原蘭州醫學院醫療系,1982年獲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碩士學位。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浙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曾任國家衛生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 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現任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會長、衛生部“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組”首席專家、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浙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等職。一直在公共衛生領域從事行政管理、流行病學和公眾健康促進專業研究工作。他親自參與策劃、組織并編寫的《相約健康社區行巡講精粹》叢書于2005年榮獲國務院頒發的“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7年因其在中國艾滋病防治和結核病防治領域中做出的貢獻,獲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頒發的“應對艾滋病杰出領導和持續貢獻”獎及世界衛生組織頒發的2007年度結核病控制“高川”獎。
中風病因
一、動脈的損害:凡是引起腦動脈病變的因素,都可成為中風的病因:
1)高血壓(血壓食品),動脈硬化性血栓栓塞。
2)顱內小血管病變:動脈瘤,動靜脈畸形。
3)全身動脈炎性病變影響腦動脈:多發性大動脈炎(Takayasu 病);閉塞性血栓性脈管炎(Buerger病);結節性動脈炎;巨細胞動脈炎(horton 綜合癥);系統紅斑狼瘡。
4)感染性動脈炎:鉤端螺旋體性;梅毒螺旋體性;真菌、念珠菌或繼發于化膿性腦炎。
5)動脈夾層病變:外傷性夾層動脈瘤;馬凡綜合癥;假黃色瘤夾層組織病等。
6)先天性腦血管病變:煙霧病(moyamoya);先天性動靜脈畸形,先天性動脈瘤;
7)外傷性腦血管病變
二、血液流變學異常:血液黏度增高,血液濃縮。
三、血液動力學異常:低血壓,放射病。
四、血液成分異常:各種栓子(風濕性心臟病伴房顫附壁血栓脫落,減壓病,長骨骨折脂肪血栓,氣栓子);紅細胞異常(紅細胞增多癥);血小板異常(血小板積聚度增高,血小板增多癥);白細胞異常(白血病);凝血因子異常(DIC,高凝狀態)。
五、一些繼發因素:腫瘤(癌栓子,腫瘤壞死或侵襲動脈出血)
中風的前兆
許多人不了解中風的種種先兆,即使這些中風先兆出現了,他們全不以為然或者無所覺察,從預防中風發生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大量臨床經驗證明只有少數病人在中風之前沒有任何征兆,絕大多病人都有以腦部瞬間缺血的表現而發出的各種信號。
1、頭暈。中老年人中風前兆,會反復出現瞬間眩暈,突然自覺頭暈目眩,視物旋轉,幾秒鐘后便恢復常態,可能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俗是中風的先兆,應及早診治,防止中風發生。
2、肢體麻木。中老年人出現肢體麻木的異常感覺,除頸椎病、糖尿病外,如伴有頭痛、眩暈、頭重腳輕、舌頭發脹等癥狀,或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或腦動脈硬化等疾病史時,應多加以注意,警惕中風發生,突然發病或單側肢體乏力,站立不穩,很快緩解后又發作要當心。
3、眼睛突然發黑。單眼突然發黑,看不見東西,幾秒鐘或幾十秒鐘后便完全恢復正常,醫學上稱單眼一次性黑朦,這是中老年人中風先兆常見的癥狀,是因為腦缺血引起視網膜缺血所致。中風的又一信號是反復發作、眩暈欲吐、視野縮小或復視。
4、原因不明的跌跤。由于腦血管硬化,引起腦缺血,運動神經失靈,可產生共濟失調與平衡障礙,而容易發生跌跤,也是一種中風先兆癥狀。
5、說話吐辭不清。腦供血不足時,使人體運動功能的神經失靈,常見癥狀之一是突然說話不靈或吐辭不清,甚至不會說話,但持續時間短,長不超過24小時,應引起重視,還有原因不明的口角歪斜、口齒不清或伸舌偏斜都要注意。
6、哈欠不斷。如果無疲倦、睡眠不足等原因,出現連續的打哈欠,這可能是由于腦動脈硬化、缺血,引起腦組織慢性缺血缺氧的表現,是中風病人的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