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不小心崴腳了,你會怎么辦呢?是帖塊膏藥就好了,還是吃點跌打藥或者做些 別的什么呢?今天我們請到了骨科主任張建中教授來教一教我們崴腳之后我們可以做些什么來緩解疼痛!
下面是本期節目的相關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張建中:男,主任醫師,教授,骨科主任,足踝外科矯形中心主任,1999年去美國巴爾地摩聯合紀念醫院足踝外科中心進修,回國后應用當前世界先進的足踝外科理論和技術,在北京同仁醫院骨科建立了國內首家足踝外科專科門診,并成立了北京同仁醫院足踝外科矯形中心。引進了30余項新的診斷治療技術,其中一些在國內屬首次引進或報道。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專業足踝外科醫生。
10年來,已為近萬名患者診治,獲得了較好的療效。吸引了北京及全國各地的患者來我科就診。在全國性足踝外科和骨科學習班上授課30余次,介紹《拇外翻手術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改良Ludloff截骨術治療嚴重拇外翻》,《Scarf截骨術治療拇外翻》,《錘狀趾綜合征的手術治療》,《跟骨關節內骨折的切開復位內固定》,《距骨骨軟骨損傷的外科處理》,《脛后肌腱功能不全》,《跖間神經瘤的手術治療》,《體外震波治療跖腱膜炎》,《可吸收螺釘在足踝外科的應用》,《糖尿病神經性骨關節病》,《糖尿病足的足踝外科處理》等題目,并被推選為中華骨科學會足踝外科學組委員。
崴腳后的自我診療人在不平道路上行走、奔跑,或下坡、下樓時,足部突然內翻或外翻、旋轉,重力失衡所致。日常生活中,受傷病人習慣用熱水或熱毛巾燙洗患處,或用酒精搓揉患部,有的人則認為是小毛病,堅持行走、作業,這樣不僅會使癥狀加重,而且還會延誤治療時機。
崴腳以后,首先應自我判斷,是軟組織扭傷還是骨折?扭傷者,受傷后即覺疼痛,活動受限,不能行走或可勉強走路,隨之踝關節腫脹;若傷后踝部淤腫疼痛,內外踝部壓痛明顯,可聞及骨擦音,出現功能障礙,甚至出現畸形,則是踝關節骨折。
如何處理崴腳
1.分辨傷勢輕重。輕度崴腳只是軟組織的損傷,稍重的就可能是外踝或者第五跖骨基底骨折,再重的還可能是內、外踝的雙踝骨折,甚至造成三踝骨折。輕的可以自己處置,重的就必須到醫院請醫生診斷和治療。所以,分辨傷勢的輕重非常重要。
一般來說,如果自己活動足踝時不是劇烈疼痛,還可以勉強持重站立,勉強走路;疼的地方不是在骨頭上而是筋肉上的話,大多是扭傷,可以自己處置。如果自己活動足踝時有劇痛,不能持重站立和挪步,疼的地方在骨頭上,或扭傷時感覺腳里面發出聲音,傷后迅速出現腫脹,尤其是壓痛點在外踝或外腳面中間高突的骨頭上,那是傷重的表現,應馬上到醫院去診治。假如限于條件一時去不了醫院,也可以暫時按照下列辦法處置,然后盡快到醫院診斷治療。
2.正確使用熱敷和冷敷。熱敷和冷敷都是物理療法,作用卻截然不同。血得熱而活,得寒則凝。所以,在破裂的血管仍然出血的時候要冷敷,以控制傷勢發展。待出血停止以后方可熱敷,以消散傷處周圍的瘀血。
細心的讀者一定要問,怎么才能知道出血停止了沒有呢?原則上是以傷后24小時為界限,還可以參考下面幾點:一是疼痛和腫脹趨于穩定,不再繼續加重;二是抬高和放低患腳時脹的感覺差別不大;三是傷處皮膚的溫度由略微高于正常部分,變成相當差不多,這些都可作為出血停止的依據。
3.康復鍛煉。在傷后腫脹和疼痛進行性發展的時候,不要支撐體重站立或走動,好抬高患肢限制任何活動。待病情趨于穩定時,可抬高患肢進行足踝部的主動活動,但是禁做可以引起劇痛方向的活動。等到腫脹和疼痛逐漸減輕時,再下地走動,時間宜先短一些,待適應以后慢慢增加。
4.正確按揉。在出血停止前,以在血腫處做持續的按揉為宜,方法是用手掌大魚際按在局部,壓力以雖疼尚能忍受為宜。時間是持續按壓2~3分鐘再緩緩松開,稍停片刻再重復操作。每重復5次為一階段,每天做3~4個階段較合適。出血停止之后做揉法,用大魚際或拇指指腹對局部施加一定壓力并揉動,方向是以腫脹明顯處為中心,離心性地向周圍各個方向按揉,每次做2~3分鐘,每天做3~5次。
5.合理用藥。出血停止以前,不宜內服或外敷活血藥物,可用“好得快”噴灑傷處,內服云南血藥。出血停止以后,則宜外敷五虎丹、三七活血膏,內服跌打丸、活血止痛散等。后期可用中草藥熏洗。如果手邊沒有中成藥,也可以把面粉炒黃,用米醋調和敷在患處,來代替五虎丹,效果也比較理想。根據大量臨床跟蹤:用一小撮花椒,一小把鹽煮水熏洗,代替中草藥效果也不錯。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中央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