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輪的工作原理
漁輪的工作原理。由手柄轉動平面齒輪(大齒輪)做縱向轉動而帶動橫向齒輪,使卷線槽進行有規律的前后收縮。釣線受制線檔的制約,從而使收回的漁線均勻,整齊地排列在卷線槽內。這個工作原理,就是曲軸傳動原理。從史料得知。
曲軸早出現在我國的東漢時期(公元3世紀)不久,這項發明就很快得到普遍的運用。據野史記載,三國時期,諸葛亮制造出的木牛流馬,就是運用了曲軸傳動的原理。從以上兩個事例中不難看出我們先人的聰明才智。
同時我們也可以自豪地肯定,是勤勞的中國人發明并使用了釣車。正如唐代詩人張志和在他的《漁歌子》中寫下的“釣車輕,橛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一樣。也正因為有了釣車,所以才會有描寫釣車的詩句。
正因為有了釣車才有了宋代畫家馬遠筆下的《寒匯獨釣圖》才有源遠流長的輪竿釣。雖然當時的釣車不可與今天的漁線輪并論。但是漁線輪的工作原理畢竟是秉承釣車的傳動原理。
上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和釣魚活動的普及,設計合理、功能齊全的漁輪傳入我國,并很快受到我國拋竿釣魚愛好者的追捧。90年代初期,我國釣具制造業吸取了國外的先進制造技術。
經過十數年的拼搏,各種不同種類,不同用途的漁輪,不斷地被研制開發出來,據海伯精密機器制造有限公司方央剛總工程師介紹,現在的”海伯”系列漁線輪不僅品種多,就生產制作的材料也由現在的軸承取代了過去軸套。
使漁線輪的傳動系統的運轉更加順暢,平穩,有效地降低了漁線輪在受力后發出的噪音。此外在泄力裝置上也進行重大的革新,淘汰了泄力裝置利用“飛”原理的泄力力法。
改用單向軸承,降低了漁線輪在荷載情況下的阻力,改變了“飛”原理泄力裝置,常會因卡簧脫落斷裂,而造成漁輪鎖不住線的弊端,完善了漁線輪的使用功能。
主體上,由現在的鈦合金和鎂合金材料,替代了ABS和其它的復合材料,減輕了漁線輪自身的重量,使其具備了很強的鋼性,能有效地防止磕碰跌落造成的損毀,有效地延長了漁線輪的使用壽命。
總結:垂釣前檢查自己魚線輪是否可以在正常轉動是很重要的,這樣就可以降低魚從你眼皮底下溜走的幾率,不然看著到手的魚輕松逃走不好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