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氣健脾用大棗 推薦5種食療方
大棗是我國藥食皆用的果品之一,既為美味,又補身體。鮮棗素有“天然維生素丸”之稱,民間更提倡“天天吃大棗,青春永不老”。
大棗滋補效佳
大棗味甘,性溫,歸脾、胃經,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的功效,適用于中氣不足、血虛證、臟燥證及緩和峻烈藥物的藥性等。古籍《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稱大棗有“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等功效。《長沙藥解》稱:“大棗,補太陰之精,化陽明之所。”故大棗常用于如下病證中:
脾胃虛弱、食少便溏。大棗能補益脾胃,故脾胃虛弱者常以大棗作食療之品;更常作人參、白術等補益藥的輔助之品,用于脾虛諸證,治療脾胃濕寒、飲食減少、完谷不化等。
氣血不足、心脾兩虛。凡氣虛、血虛或氣血兩虛者,大棗每為常用之品。對氣虛證常與補氣的人參同用;血虛證常與養血的當歸、白芍等同用;若氣血兩虛之證,常于補氣養血方中加用本品;若心脾兩虛、氣血不足、驚悸失眠,可將本品加入補益心脾劑中,如歸脾丸等;若情志抑郁、思慮過度、臟陰暗耗,致臟燥,可見悲傷欲哭、哈欠頻作等,常與甘草、小麥同用,以潤養臟陰,如《金匱要略》甘麥大棗湯。
營衛不和、發熱惡風。大棗常與生姜同用,可助桂枝、白芍調和營衛治中風發熱、惡風、汗出等。如醫圣張仲景所創的調和營衛的名方——桂枝湯,即是此例。
緩解藥毒,調和藥性。大棗之味大甘,可緩和或減少某些峻烈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如《傷寒論》逐水之十棗湯,《金匱要略》瀉肺之葶藶大棗瀉肺湯,《千金要方》治關節疼痛之大棗湯等方中,皆用大棗,一則取其緩解大戟、甘遂、芫花、附子之毒性和葶藶子之峻烈之性;二則取其甘味護養胃氣,以防傷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