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山大叔曾經因為腦動脈瘤住院治療,從而引起人們對這一疾病的關注,那么今天我們就請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許百男教授講一講腦動脈瘤的治療和預防!!
下面是本期視頻的內容簡介: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中央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許百男:男,1954年出生。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外科主任,主任醫師、三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許百男先后在日本順天堂大學攻讀神經外科博士、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神經外科做訪問學者、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神經外科攻讀博士后。1990年,36歲被破格提升為副主任醫師、副教授。1992年被破格提升為主任醫師、教授,是當年《全國神經外科專家名錄》上年輕的主任醫師和教授。2006年擔任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至今。
現任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分會副會長,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腦血管病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世界華人神經外科學會常委等,《中華神經外科雜志》等13種專業雜志常務編委或編委。獲各項科技進步和醫療成果獎13項。其中重大醫療成果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5項。現承擔多項課題。在國內外發表論文70余篇。主編出版《腦血管病顯微手術圖譜》、《神經外科疾病病案分析》和主譯《神經外科手術學》,參編書多部。
腦動脈瘤破裂出血臨床表現
表現1
動脈瘤破裂出血癥狀 中、小型動脈瘤未破裂出血,臨床可無任何癥狀。動脈瘤一旦破裂出血,臨床表現為嚴重的蛛網膜下腔出血,發病急劇,病人劇烈頭痛,形容如“頭要炸開”。頻繁嘔吐,大汗淋漓,體溫可升高;頸強直,克氏征陽性。也可能出現意識障礙,甚至昏迷。部分病人出血前有勞累,情緒激動等誘因,也有的無明顯誘因或在睡眠中發病。約1/3的病人,動脈瘤破裂后因未及時診治而死亡。多數動脈瘤破口會被凝血封閉而出血停止,病情逐漸穩定。隨著動脈瘤破口周圍血塊溶解,動脈瘤可能再次破潰出血。二次出血多發生在第一次出血后2周內。部分病人出血可經視神經鞘侵入玻璃體引起視力障礙。蛛網膜下腔出血后,紅細胞破壞產生5-羥色胺、兒茶酚胺等多種血管活性物質作用于腦血管,發生血管痙攣,發生率為21%一62%,多發生在出血后的3—15天。局部血管痙攣只發生在動脈瘤附近,病人癥狀不明顯,只在腦血管造影上顯示。廣泛腦血管痙攣,會導致腦梗死發生,病人意識障礙、偏癱,甚至死亡。
表現2
局灶癥狀:取決于動脈瘤的部位、毗鄰解剖結構及動脈瘤大小。動眼神經麻痹常見于頸內動脈-后交通動脈瘤和大腦后動脈的動脈瘤,表現為單側眼瞼下垂、瞳孔散大,內收、上、下視不能,直、間接光反應消失。有時局灶癥狀出現在蛛網膜下腔出血之前,被視為動脈瘤出血的前兆癥狀,如輕微偏頭痛、眼眶痛,繼之出現動眼神經麻痹,此時應警惕隨之而來的蛛網膜下腔出血。大腦中動脈的動脈瘤出血如形成血腫;或其他部位動脈瘤出血后,腦血管痙攣腦梗死,病人可出現偏癱,運動性或感覺性失語。巨大動脈瘤影響到視路,病人可有視力視野障礙。 動脈瘤出血后,病情輕重不一。為便于判斷病情,選擇造影和手術時機,評價療效。
體征和癥狀:腦動脈瘤在發生破裂之前可以不引起任何癥狀,但約有半數的病人在動脈瘤發生大量出血之前有警兆癥狀,其中常見的癥狀是由動脈瘤小量漏血所造成的突發劇烈的頭痛,猶如頭被棒子重擊一般;其次是因動脈瘤增大壓迫鄰近神經組織而引起癥狀如眼瞼下垂、一側眼睛睜不開、復視、偏盲、視力喪失以及面部疼痛等。另外亦有因血管痙攣而出現缺血癥狀如頭暈等。因此疑似上述的警兆癥狀出現時,應找神經外科醫師診治,腦動脈瘤出血前的診治是減少死亡率和致殘率的佳方法。
一旦腦動脈瘤發生破裂,通常出現突發劇烈的頭痛,這種頭痛是瞬間且未曾經歷過的頭部猶如晴天劈裂樣的劇烈疼痛,而不是一點一點慢慢的頭痛;這種頭痛可向頸肩、腰背和下肢延伸,并伴有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全身出冷汗,半數以上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輕者短暫神志模糊,重者昏迷逐漸加深,嚴重時病人可因發生腦疝而喪命。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病人可能以突發劇烈的頭痛為唯一的發病癥狀,因此對此情況必須作進一步檢查以排除腦動脈瘤破裂出血。
預防由于趙本山的一次意外,使得腦動脈瘤這種惡性疾病逐漸為人們了解。專家提醒,入冬后天氣寒冷,血管驟然收縮會引起血壓突然升高,致使發生腦動脈瘤破裂的幾率有所增加,高危人群應注重早發現、早治療。 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劉建民教授介紹說,腦動脈瘤其實并非腫瘤,它是供應大腦的動脈血管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發生異常,經血流長期沖擊,局部血管壁變薄,逐漸膨出而產生的。從外形上看就好像動脈上長出了一個氣球樣的“瘤子”,因此得名“動脈瘤”。
專家指出:氣溫變化會使患有腦動脈瘤的人群,因承受不住強大的壓力變化而容易發病。未破裂的小動脈瘤通常不會導致任何癥狀,但隨著病情的發展,部分增大卻未破裂的動脈瘤可能對部分腦組織或臨近的神經產生壓力,導致局部疼痛或頭痛、眼瞼下垂、眼球活動障礙、視野障礙、胳膊或腿部麻木、無力、記憶障礙、語言障礙或癲癇發作等癥狀。
一旦動脈瘤破裂,患者通常發生突然的非常嚴重的頭痛,此種頭痛常常被幸存者描述為“有生以來嚴重的頭痛”,并伴有惡心、嘔吐、頸項強直、視物模糊、復視、畏光或感覺喪失、煩躁、偏癱、意識障礙等中風癥狀。 劉建民介紹說,腦動脈瘤第一次出血的死亡率為20%-40%;幸存下來的患者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很快就會發生第二次出血,這時的死亡率將高達60%-80%。 在腦血管意外中,由腦動脈瘤引起的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發病率僅次于腦血栓和高血壓腦出血,位居第三,但死亡率卻是第一位的。
值得注意的是:腦動脈瘤并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常發生于30歲到60歲的人群,其中30歲左右的患者往往因先天性血管薄弱,隨著血流的長期沖擊而發生腦動脈瘤;而50歲以上的腦動脈瘤患者一般因有動脈硬化,并伴有高血壓等疾病而導致動脈瘤的發生,動脈瘤破裂率也較高。 中國許多腦動脈瘤患者對這一疾病危險性的認識不足,絕大多數患者直到腦動脈瘤破裂后才前往醫院就診。劉建民介紹說,通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計算機輔助斷層掃描血管造影(CTA)”等現代技術已經可以明確檢測到腦動脈瘤;發現動脈瘤后,應盡快通過介入療法或者血管內栓塞技術等微創手術加以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