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很多的老年人都有關節疼痛這種現象,那么關節為什么會疼痛呢,應該如何來預防呢?下面我們就來聽聽專家的講解。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朱躍蘭,講關節痛的原因。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關節疼痛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1.關節周圍韌帶損傷膝關節韌帶在膝關節微屈時的穩定性相對較差,如果此時突然受到外力導致外翻或內翻,則有可能引起內側或外側副韌帶損傷。患者會有明確的外傷史,膝關節疼痛、腫脹、瘀斑、活動受限。
2.軟骨損傷主要是膝關節的半月板損傷,當膝關節微屈時,如果突然過度內旋伸膝或外旋伸膝(例如踢足球運動中,彎小腿轉身踢球的動作),就有可能引起半月板撕裂。半月板損傷會有明顯的膝部撕裂感,隨即關節疼痛、活動受限、走路跛行、關節活動時有彈響。
3.關節滑膜炎由于外傷或過度勞損等因素損傷關節滑膜后會產生大量積液,使關節內壓力增高,導致關節疼痛、腫脹、壓痛,并有摩擦發澀的聲響。比如膝關節主動極度伸直時,特別是有一定阻力地做伸膝運動時,髕骨下部疼痛會加劇。在被動極度屈曲時,疼痛也會明顯加重。
4.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狼瘡和牛皮癬,也會侵犯關節出現腫痛,這要靠血液化驗協助診斷。
5.兒童生長痛此類患者主要是處于生長期的兒童,男孩多見。疼痛部位常見于膝關節、髖關節等。這種情況是兒童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由于處于生長階段的兒童骨骼生長相對較快,骨膜和局部肌肉生長發育不協調,從而引起不適,出現關節疼痛。也有人認為,這種疼痛是由低毒性感染引起的。
6.外傷性關節痛由于某種意外或事故,使肩、腕、膝、踝等部位的關節在沒有發生骨折等嚴重的情況下出現外傷(如軟組織損傷、骨折脫位等)而引起關節疼痛。
7.化膿性關節炎有全身其他部位感染的病史或局部外傷的病史,疼痛的關節可以有腫脹,部位深在也可能不明顯,但都有體溫升高、關節疼痛、不能活動、血象升高等現象。
8.骨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的發病年齡大多在40歲以后。關節疼痛早晨較重,白天和夜晚趨輕。關節部位的骨質增生和骨刺摩擦周圍的組織,可引起關節的疼痛。
9.骨質疏松癥老年婦女全身多個關節疼痛,感到特別無力,不能負重行走,若排除其他疾病,可能患了骨質疏松癥。
10.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發生于20~45歲的女性。風濕性關節炎往往是游走性的疼痛(疼痛的位置不確定),疼痛、腫脹、僵硬多發生在手腕部位,并且關節的敏感與腫脹、疼痛同時發生,對稱發病(如雙手腕、雙膝蓋)。
11.痛風性關節炎痛風疼痛常見于拇指及第一跖趾關節(腳拇指外側)。主要是由于食用海鮮和飲酒進而誘發的體內嘌呤代謝障礙。在急性期,患者局部紅腫、疼痛劇烈,難以忍受;在慢性期,患者可有疼痛、關節變形等表現。
12.勞損引起的疼痛由于關節部位活動量相對較大,導致關節周圍的肌肉等軟組織出現勞損,進而引起疼痛,常見的有肩周炎、網球肘等。
13.腫瘤引發的疼痛關節局部出現腫瘤也是造成關節疼痛的重要因素之一,多見于生長發育期的兒童和老人。如果出現關節腫痛,疼痛感晚間比白天嚴重,服用止痛藥物無效,又沒有合理原因可以解釋,應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排除關節腫瘤。
關節疼痛應該如何預防?
(1)屈肘甩手患者背部靠墻站立,或仰臥在床上,上臂貼身、屈肘,以肘點作為支點,進行外旋活動。
(2)手指爬墻患者面對墻壁站立,用患側手指沿墻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肢盡量高舉,到大限度,在墻上作一記號,然后再徐徐向下回原處,反復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3)體后拉手患者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并向后伸的姿勢下,健側手拉患側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側并向上牽拉。
(4)展臂站立患者上肢自然下垂,雙臂伸直,手心向下緩緩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大限度后停10分鐘,然后回原處,反復進行。
(5)后伸摸棘患者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并向后伸的姿勢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觸摸脊柱棘突,由下逐漸向上至大限度后呆住不動,2分鐘后再緩緩向下回原處,反復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6)梳頭患者站立或仰臥均可,患側肘屈曲,前臂向前向上并旋前(掌心向上),盡量用肘部擦額部,即擦汗動作。
(7)頭枕雙手患者仰臥位,兩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頭后部(枕部),先使兩肘盡量內收,然后再盡量外展。
(8)旋肩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后劃圈,幅度由小到大,反復數遍。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寧夏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朱躍蘭
女,主任醫師,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中西醫結合防治風濕免疫病、血液病的研究。從事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