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抽動癥大家一定都聽說過,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是抽動癥的傾向,擠眉弄眼就是其顯著的特征之一。但這就代表一個人真的患上抽動癥了嗎?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李安民,主題是抽動癥的治療,李教授將詳細為我們講述什么是抽動癥。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抽動癥,又稱抽動--穢語綜合征(Toureetes),通常是指是一種以多發性不自主的抽動,語言或行為障礙為特征的綜合征.臨床上以姿勢短暫、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隨意運動,開始為頻繁的眨眼、擠眉、吸鼻、噘嘴。張口、伸舌、點頭等為特征,常伴有感覺、認知、交流、行為等障礙和繼發性骨骼肌肉異常,并可有癲癇發作本癥通常在3至15歲間發病,男性較女性多,比例為(3-4): 1。
多動抽動癥癥狀
一、發聲性抽動:實際上是累及呼吸肌、咽肌、喉肌、口腔肌、和鼻肌的抽動,當這些部位的肌肉收縮抽動時就會發出聲音,簡單的如“喔、噢、啊”等,也可表現為清嗓、咳嗽、吸鼻、吐痰、犬吠等聲音;復雜發聲性抽動由有意義的單詞、詞組或句子組成,表現為與環境不符的不由自主地重復無意義的詞句或無緣無故地罵人。
二、運動性抽動:指頭面部、頸肩、軀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發、快速收縮運動,表現出來就是眨眼、蹙額、厥嘴、縮鼻、伸舌、張口、搖頭、點頭、伸脖、聳肩、挺胸等動作。
抽動癥的治療
迄今為止,抽動障礙的治療不是治愈而是好的管理。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都被研究證實有效。
對于輕度至中度的抽動障礙,首選的治療方法是CBIT。CBIT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反向習慣訓練。反向習慣訓練包括抽動警覺及對抗性反應訓練。(這是我在美國學習的主要內容之一)。
對于嚴重癥狀可以選擇藥物治療。個體對不同藥物的反應差異比較大。藥物治療同樣需要一定時間。那么既然幾乎所有的藥物都有副反應,是不是就可以聽任抽動障礙自然發展呢?答案是不行的。不接受治療的抽動障礙孩子會在其他方面受到傷害。他們可能會遠離同伴以至于社會功能受損,疾病會影響孩子的自尊,會導致適應障礙或抑郁。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中央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李安民
行政職務: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1979 年4月畢業于第三軍醫大學;1983年8月至1986年6月在第四軍醫大學攻讀神經外科碩士學位。師從我國的神經外科專家易聲禹教授,畢業后留該科工作。曾任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2001年調入北京解放軍304醫院。1994年12月至1997年8月,先后在德國漢諾威醫科大學、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和阿肯色大學進修學習,分別師從前國際神經外科學會主席Samii 教授、前國際神經外科主席Basso教授、國際的神經外科學者Yasargil教授、Sekher 教授和AI–Mefty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