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高血壓主要發生在中老年人的身上,那么高血壓它有哪些癥狀呢?該如何治療呢,刮痧療法能夠緩解高血壓嗎?下面我們就來聽聽專家的講解。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副院長楊金生教授來繼續為大家講解刮痧治高血壓。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患者伴有全身癥狀如頭痛、頭暈、頭脹、耳鳴、眼花、失眠、心悸等,其中頭痛及頭暈為本病常見癥狀,也可見頭部沉重、頸項板緊感。本病為一種嚴重危害健康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其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40歲以上增高迅速。
高血壓病是高級神經活動障礙所引起的疾病。中醫認為本病多因精神緊張、憂思郁結,或多食肥甘、飲酒過度,使肝腎陰陽失去平衡所致。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有一定的遺傳性。在治療上,除應用各類降壓藥物以外,可采用中醫的刮痧療法,有一定的效果。
刮痧取穴部位:
百會(頭頂部)。
天柱(項部,啞門穴向外旁開1.3寸處)。
風池(項部,風府穴兩旁凹陷處)。
肩井(肩胛骨與鎖骨中間、缺盆上)。
風市(膝上七寸,在腿外側正中線上)。
曲池(屈肘時,肘橫紋外端凹陷處)。
人迎(頸部,平結喉兩旁一寸五分)。
刮痧,是中國傳統的自然療法之一,它是以中醫皮部理論為基礎,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擴張毛細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進血液循環,對于高血壓、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風寒痹癥都有立竿見影之效。經常刮痧,可起到調整經氣,解除疲勞,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中央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楊金生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中醫科學院學位委員會(針灸學科)副主任委員。
兼任中華醫學會醫史學分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心病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針灸學會砭石與刮痧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人體健康科技促進會肝病防治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保健協會中醫藥保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金龍康而福刮痧拔罐健康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光明中醫》編委會副主任委員和《健康中國》編委會委員等職,曾在聯邦德國、馬來西亞、俄羅斯、烏克蘭等國進行學術交流和臨床醫療工作。
一、刮痧治療
(一)癥狀
若成人收縮壓≥18.7kPa(140mmHg),舒張壓≥12kPa(90mmHg),排除繼發性高血壓,并伴有頭痛、頭暈、耳鳴、健忘、失眠、心悸等癥狀即可確診,晚期可導致心、腎、腦等器官病變。
(二)治法
(1)選穴
風池、肩井、頭后部及肩部,背部膀胱經、曲池、足三里、三陰交。
(2)定位
風池: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問的凹陷處。
肩井:在肩上,當大椎穴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
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足三里: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
(3)刮拭順序
先刮風池、頭后部、肩井及肩部,再刮背部膀胱經,然后刮手臂曲池穴,后刮下肢的三陰交、足三里。
(4)刮拭方法
瀉法。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適量刮痧油。常用降壓刮痧部位為頸背部、胸部的肌肉脹痛處。若身體脹痛不明顯,則以督脈兩旁俞穴,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及頸部、腋窩動脈行走部為重點刮痧區;頭痛甚者由百會穴開始由上往下重刮;情緒激動,伴有心悸、心煩者加刮手少陰心經及手厥陰心包經,血壓高而體虛頭暈之人,加刮下肢足太陰彈經及足陽明胃經。
刮痧手法及注意事項:先在刮痧部位涂上刮痧油,再用刮痧板的凸面在皮膚表面呈45。角由上至下,緊壓皮膚,用力壓刮。刮痧手法由輕至重,毛輕后重。刮痧降壓多提倡重手法,刮至病人自覺刮后身體輕松為度。身體脹痛,頭痛而伴見高血壓者,尤須反復重刮,每次刮痧時間約10分鐘。若無凝血機制障礙患者刮出人工瘀斑為正常現象,可增強療效,人工毫斑3~5天可自行消退。糖尿病患者,凝血機制障礙患者禁用刮痧。刮痧一定要用刮痧油,以免刮破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