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刮痧是一種中醫常用的方法,那么刮痧有什么作用呢?感冒了應該如何刮痧呢?敬請收看本期的養生視頻聽聽專家的講解。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副院長楊金生教授來繼續為大家講解刮痧治感冒。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感冒是以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等為主要癥狀的常見外感疾病。感冒的病位主要在上焦肺衛,由于外感風邪或時行外邪,客于肺衛,引起肺衛功能失調,衛表不和,肺失宣肅而引發感冒。一般病程3~7天,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尤以冬春兩季氣候驟變時多見。相當于西醫學中的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刮痧治療感冒時刮拭的主要部位為頭部、頸肩部和上肢。
刮頭部:患者取坐位。
刮頭部兩側
術者一手扶持患者頭部右側,保持頭部相對穩定,另一手握持刮痧板刮拭頭部左側,刮拭頭側部足少陽膽經循行區域,從頭前側太陽穴附近開始,繞耳上,向頭側后部乳突和風池穴方向刮拭。先輕刮,然后力量逐漸加重,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后再逐漸減力輕刮。每一側刮拭10~20次。
刮前頭部
術者一手呈八字扶持患者前額,保持頭部相對穩定,另一手握刮痧板,首先刮拭頭頂部正中督脈循行區域,從頭頂部的百會穴向前額方向刮拭,每一側刮拭10~20次。然后刮拭頭頂部雙側膀胱經循行區域,刮拭的力量和次數同正中部位。
刮頭后部
術者一手扶持患者頭頂前部,保持頭部相對穩定,另一手握持刮痧板,首先刮拭頭后部正中督脈循行區域,從百會穴向頭后部至頸項過風府穴方向刮拭,每一側刮拭10~20次。然后刮拭頭后部雙側,從頭頂部向頭后部至頸項過風池穴方向刮拭,刮拭力量和次數同頭后部正中部位。注意頭部刮痧不需涂抹刮痧介質,并且不強求出痧。
刮頸肩部:患者取坐位。
刮頸部
用直線刮法刮頸部督脈循行區域,從啞門至大椎進行刮拭,重點刮拭大椎穴,刮10~20次。
刮肩部
用弧線刮法刮兩側肩部,由風池及乳突根部從上向下,經過肩井,刮向肩端,每側刮10~20次,力量均勻適中,并在風池、肩井穴加點壓按揉手法,增強效果。
刮上肢:患者取坐位。
術者一手牽拉前臂,另一手握刮板,用直線重刮法刮拭前臂手太陰肺經循行區域,從尺澤經孔、列缺、經渠刮至太淵,每側刮10~20次。在手少陽三焦經支溝穴、手陽明大腸經合谷穴處可用刮板棱角點壓按揉3~5次。
刮痧禁忌癥
1.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全、全身浮腫、極度虛弱或消瘦者。
2.有出血傾向的疾病,如嚴重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
3.急性骨髓炎、結核性關節炎、傳染性皮膚病、燒傷、體表腫瘤、皮膚潰爛,或急性外傷創傷部位。
4.精神病分裂癥、抽搐等不能配合刮痧者。
5.醉酒,過饑、過飽,過度疲勞者。
6.孕婦的腹部、腰骶部。
7.眼睛、口唇、舌體、耳孔、鼻孔、乳頭、肚臍、前后二陰,以及大血管顯現處等部位。
刮痧注意事項
1.刮痧時選取適當的刮痧部位,以經脈循行和病變部位為主,刮痧部位應用熱毛巾或一次性紙巾,或用75%乙醇棉球或生理鹽水棉球進行清潔或消毒,然后取適量刮痧介質,置于清潔后的擬刮拭部位,用刮痧板涂抹均勻。刮痧后應用干凈紙巾、毛巾或消毒棉球將刮拭部位的刮痧介質擦拭干凈。
2.刮痧時應注意室內保暖,尤其是在冬季應避免感受風寒。夏季刮痧時,應避免風扇、空調直接吹刮拭部位。
3.刮痧過程中產生的酸、麻、脹、痛、沉重等感覺,均屬正常。刮痧后皮膚出現潮紅、紫紅色等顏色變化,或出現栗粒狀、丘疹樣斑點,或片狀、條索狀斑塊等形態變化,并伴有局部熱感或輕微疼痛,都是刮痧的正常反應,數天后即可自行消失,一般不需進行特殊處理。
4.刮痧過程中若出現頭暈、目眩、心慌、出冷汗、面色蒼白、惡心欲吐,甚至神昏仆倒等暈刮現象,應立即停止刮痧,使患者呈頭低腳高平臥位,飲用一杯溫開水或溫糖水,并注意保溫,或用刮痧板點按患者百會、人中、內關、足三里、涌泉穴。
5.刮痧結束后,好飲一杯溫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出痧后30分鐘以內不宜洗冷水澡。
6.年邁體弱、兒童、對疼痛較敏感的患者宜用輕刮法刮拭。
7.凡肌肉豐滿處(如背部、臀部、胸部、腹部、四肢)宜用刮痧板的橫面(薄面、厚面均可)刮拭。對一些關節處、四肢末端、頭面部等肌肉較少、凹凸較多的部位宜用刮痧板的棱角刮拭。
8.下肢靜脈曲張或下肢腫脹者,宜由下向上刮拭,采用逆刮法。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中央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楊金生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中醫科學院學位委員會(針灸學科)副主任委員。
兼任中華醫學會醫史學分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心病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針灸學會砭石與刮痧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人體健康科技促進會肝病防治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保健協會中醫藥保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金龍康而福刮痧拔罐健康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光明中醫》編委會副主任委員和《健康中國》編委會委員等職,曾在聯邦德國、馬來西亞、俄羅斯、烏克蘭等國進行學術交流和臨床醫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