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腦中風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病癥,腦中風的危險因素有好多種,那么應該如何來治療腦中風呢,下面我們就來聽聽專家的講解。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內科學教授張振馨,講腦中風。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將腦卒中分成兩類:
缺血性腦卒中
大約占所有腦卒中的80%。是指局部腦組織因血液循環障礙,缺血、缺氧而發生的軟化壞死。主要是由于供應腦部血液的動脈出現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狹窄甚至閉塞,導致局灶性急性腦供血不足而發病;也有因異常物體(固體、液體、氣體)沿血液循環進入腦動脈或供應腦血液循環的頸部動脈,造成血流阻斷或血流量驟減而產生相應支配區域腦組織軟化壞死者。前者稱為動脈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腦梗死,后者稱為腦栓塞。
出血性腦卒中
分為兩種亞型:顱內出血(ICH)和蛛網膜下出血(SAH)。出血量決定了腦卒中的嚴重程度。出血性腦卒中的死亡率大大高于缺血性腦卒中。
中風的危險因素有:
1、高血壓病,無論是出血性中風還是缺血性中風,高血壓是主要的獨立危險因素。通過降壓藥、低鹽飲食等將血壓逐漸降至140/90mmHg以下。
2、糖尿病,通過控制飲食、降糖藥,將血糖降至3.9-6.1mmol/L正常范圍。
3、心臟疾病,如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尤其防止心房顫動引起栓子脫落造成腦栓塞。
4、血脂代謝紊亂,極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抗動脈硬化脂蛋白。
5、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TIA本身是缺血性中風分類的一個類型,也可以是腦梗塞的先兆或前區癥狀,應及時治療。
6、吸煙與酗酒;
7、血液流變學紊亂,特別是全血黏度增加時腦血流量下降,其中紅細胞比積增高和纖維蛋白原水平增高是缺血性中風的主要危險因素;
8、肥胖,肥胖與超重均為缺血性中風的危險因素,與出血性中風無關。
9、年齡和性別,年齡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危險因素,粥樣硬化程度隨年齡增高而增加。50歲以上隨著年齡增加中風發病率亦有增加,但筆者發現青中年中風發病者亦有增加,不可忽視。一般來說女性中風發病率低于男性。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中央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張振馨
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內科學教授,女,1942年生,浙江余姚人。1965年畢業于上海第一醫學院醫療系(六年制),現為臨床流行病教研室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美國《神經流行病》雜志中國地區編委,中華醫學會臨床流行病學會副主任委員。
治療過程
患了中風后,一部分中樞神經細胞壞死,使得腦、脊髓等神經損傷和病變總是造成患者的終身殘疾。干細胞通過提取、分離、純化將干細胞通過注入大腦受損的部位,使干細胞在人體內發揮再生和修復病損的組織細胞的治療作用,減少宿主神經細胞的凋亡、壞死并恢復受損細胞功能,并分化為大量功能細胞參與腦的三維重建恢復信號傳導通路。達到治療中風的目的。
1、查看患者情況,看是否符合用干細胞治療。了解患者中風的病史以及患者的臨床表現,評估患者恢復康復的幾率。
2、選擇合適的干細胞,分離培養。
3、干細胞輸入。干細胞輸入的方法主要有靜脈輸入及通過腰椎穿刺從腰大池內注入,1次/周,共3次(一個療程)。
4、術后監護及不良反應觀察。自體移植后8小時~5天內監護體溫血壓呼吸等生命體征。
5、術后康復訓練。患者術后1周即開始行功能鍛煉,或采取高壓氧治療,連續做3個療程。
6、觀察治療結果。治療2個月后,患者的后遺癥癥狀得到改善,部分患者一個月就出現明顯的好轉。如吞咽困難患者,可以進食流質;智力得到改善;肌力得到提高;患者還可以不用扶拐,自己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