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薯類食物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食物,它們有很多的營養,那么它們具體有哪些分類呢?下面我們就來聽聽專家的講解。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解放軍309醫院營養科原主任,營養師張曄,講薯類的營養。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薯類主要指馬鈴薯、甘薯、木薯以及山藥,是我國居民既作主食又當蔬菜的傳統食物。馬鈴薯俗稱土豆,甘薯又稱紅薯、白薯、番薯、地瓜、紅苕等,木薯又稱樹薯、樹番薯、木番薯、南洋薯、槐薯等。薯類常常種植在一般禾谷類作物不能種植的丘陵地帶,容易種植,抗旱,是高產、穩產的作物。馬鈴薯起源于南美洲秘魯以及沿安第斯山麓廣大地區。十六世紀中期引進我國,主要種植在東北、華北、西北和西南冷涼地區。到目前為止,我國馬鈴薯的栽培時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并積累了豐富的栽培經驗。我國馬鈴薯的栽培研究和品種改良工作始于本世紀三十年代,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從五十到八十年代,馬鈴薯科學研究獲得很大的進展。
薯類的營養成分
薯類的營養身分非常富厚,不僅富含卵白質,而且質量好,靠近動物性卵白。它含有特殊的粘卵白,不但有潤腸效用,另有脂類代謝效用,能幫助膽固醇代謝。此外,薯類含有人的身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還含有多種維他命。美國營養學家的講法:"每一餐只要吃全脂奶和土豆,即可獲患上人的身體需要的全數營養素。"
從新鮮甘薯塊根的化學組成中可以看出,以2.5千克鮮薯折成0.5千克糧食計算,其營養成分除脂肪外,其他比大米和白面都高,特別是大米、面粉中比較稀缺的賴氨酸的含量豐富,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和尼克酸的含量都比其他糧食高,鈣、磷、鐵等無機物較多。甘薯中尤其以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的含量豐富,這是其他糧食作物含量極少或幾乎不含的營養素。所以甘薯若與米、面混食,可提高主食的營養價值。此外,甘薯還是一種生理性堿性食品,人體攝入后,能中和肉、蛋、米、面所產生的酸性物質,故可調節人體的酸堿平衡。甘薯不但營養價值高,而且有很高的藥用價值。中醫認為,甘薯能補脾胃、養心神、益氣力、通乳汁、消瘡腫;甘薯中維生素A豐富,可制夜盲。
薯類的營養成分
德國專家指出馬鈴薯為低脂肪、高蛋白、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元素食品,每天食進150克馬鈴薯,可吸入人體所需的20%的維生素C、25%的鉀和15%的鎂,而不會擔心人的體重增加。有關研究文獻指出:“作為食品,全脂牛奶和馬鈴薯兩樣便可提供人體所得的營養物質”。
⑴含有豐富的淀粉
淀粉是碳水化合物的重要來源,它所提供的能量占人體總能量的60%~70%。在每100克干薯類食物中含有76~81克的碳水化合物,即高于谷類食物。薯類食物中含有優質的淀粉,尤其是由木薯生產的淀粉極易消化,常適宜于嬰兒及病弱者食用。并且,淀粉又是烹調中上漿、掛糊、勾芡的主要原料。
⑵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
每100克干薯中含有1.5~2.0克膳食纖維,是谷類稻米的1~2倍。薯類食物中所含有的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等膳食纖維,有利于腸道蠕動,食物消化。
⑶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
每100克干紅薯中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的含量,分別為750微克和25毫克,在土豆粉中分別為120微克和27毫克,而在谷類食物中基本上不含有這類維生素。
⑷含有較多的礦物質
在薯類食物中鈣、鐵的含量較高,每100克薯類食物中含鈣量為100~200毫克,鐵為10毫克,分別為谷食物的5~10倍。
⑸含有某些特殊的營養保健成分
如在薯類食物中所含有的粘體蛋白(即一種多糖蛋白的混合物),可以預防心血管系統的脂肪沉積,保持動脈血管彈性,防止動脈粥樣硬化過早發生。同時,對于減少眼干燥癥的發生和預防某些癌癥有著重要作用。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中央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張曄:
解放軍309醫院營養科原主任,營養師,對臨床多種疑難病、常見病、危害病有豐富的營養治療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