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高潔的梅花經歷寒冬臘月換來的芳香,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但是梅花的諸多功效和食用藥用價值同樣值得我們去了解!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吳大真女士的腳步一一將梅花之謎揭開!
下面是本期視頻的內容簡介:
食用價值:
梅花果為核果,味酸,可食用,可用來做梅干、梅醬、話梅、酸梅湯、梅酒等,亦可入藥。梅花酒在日本和韓國廣受歡迎。其味甘甜,有順氣的功能,是優良的果酒。話梅在中國是很受歡迎的食品。話梅是將梅子與糖、鹽、甘草在一起腌制后曬干而成的。話梅還可以用來做成話梅糖等食品。
梅是我國特有的傳統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應用歷史。《書經》云:《若作和羹,爾唯鹽梅。"《禮記·內則》載:“桃諸梅諸卵鹽”。《詩經·周南》云:"縹有梅,其實七兮!"在《秦風·終南》、《陳風·墓門》、曹風·鸕鳩》等詩篇中,也都提到梅。上述古書的記載說明,古時梅子是代酪作為調味品的,系祭祀、烹調和饋贈等不可或缺東西至少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就已開始引種馴化野梅使之成為家梅---果梅。1975年,我國考古人員在安陽殷墟商代銅鼎中發現了梅核,這說明早在3200年前,梅已用作食品。
藥用價值
《神農本草經》首先指出梅的藥用價值:“梅實味酸平,主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止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蝕惡肉。”梅果因加工方法不同,成品有白梅、烏梅之分。后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即記載了這種加工方法。作白梅法:“梅子酸,核初成時摘取,夜以鹽汁漬之,晝則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矣。”作烏梅法:“亦以梅子核初成時摘取,籠盛,于突上熏之,令干即成矣。”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認為:烏梅能“斂肺澀腸,止久嗽瀉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腫涌痰,殺蟲,解魚毒、馬汗毒、硫黃毒。”白梅則“治中風驚癇,喉痹痰厥僵仆,牙關緊閉者,取梅肉揩擦牙齦,涎出即開。又治瀉痢煩渴,霍亂吐下,下血血崩。” 由此可見梅的藥用范圍很廣。近代醫學界研究表明,梅的花蕾能開胃散郁,生津化痰,活血解毒;根研末可治黃疸。烏梅肉具斂肺澀腸,殺蟲生津功能,并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霍亂弧菌等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梅花主含揮發油,苯甲醛、異丁香油酚、苯甲酸。烏梅主含檸檬酸、谷甾醇,成熟后含氫氰酸。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傷寒、副傷寒、痢疾、結核等桿菌及皮膚真菌均有抑制作用,且能減少豚鼠蛋白質過敏性休克死亡的發生。
此外,梅花可提取芳香油,據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記載:“海澄人善蒸梅及薔薇露,取之如燒酒法,每酒一壺滴露少許便芳香。”古人根據芳香油與水的沸點不同,利用分餾技術,將芳香油提取出來,用作食品的添加劑。
本期嘉賓介紹
吳大真:女,1942年6月生,上海人。現任北京同濟醫院院長。北京北海醫院特邀腎病專家、主任醫師,研究生導師,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北京國際醫藥學術研究促進會常務會長,原《中國中醫藥報》社長、總編。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湖北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