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很多小孩子不好好吃飯就是因為父母慣出來的,那么應該怎樣叫寶寶吃飯才不會出現以下的情況呢?下面我們就來聽聽專家的講解。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天津財經大學副教授,國家育嬰師職業培訓首席教授郭建國,講慣出來的飲食病。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未及時添加輔食
在嬰兒輔食添加的關鍵時期,如果沒有給寶寶適宜的鍛煉,寶寶的咀嚼能力、味覺發育就會落后于同齡兒童。
所以,從嬰兒4個月起,隨著月齡的增加,要依據由少到多、由一種到多種、由軟到硬、由細到粗的原則,逐步添加輔食。
玩玩吃吃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不愛吃飯,就采取了講故事、做游戲邊吃邊玩的方式。結果適得其反,不但進一步分散了小兒進餐注意力,還易發生嗆食等意外。
不妨嘗試一下鼓勵法:孩子不好好吃飯時就不理他,但當他又拿起勺子好好吃時,立刻告訴他很喜歡他吃飯的樣子。
品種過于單調
有些媽媽擔心寶寶消化吸收不好,總給他吃那么幾種常吃的“安全”食品,使孩子產生了厭惡情緒。
菜的烹調方式也不要一成不變,應盡量混合多種食物,口味以清淡為主。哪怕只有一個雞蛋,也可以做成雞蛋餅、雞蛋羹、雞蛋湯,千萬不要總讓寶寶吃煮雞蛋。
討厭某種食物顏色
很多小朋友都不喜歡黑色的食物,比如芝麻糊、發菜等。對一些新奇的、與平時飲食味道不一樣的食物,也可能不愛吃。
父母要利用適當的方式來吸引孩子,譬如設計成色香味俱全及造型獨特的餐點、混合于孩子喜歡的食物中,或用孩子可接受的理由來引導。
受父母飲食習慣影響
父母盡量不要在幼兒面前批評食物,即使自己不喜歡,也應該給孩子食用。
通常兩歲左右的孩子開始學習周遭人物的行為舉止,一些不良的飲食和用餐禮儀的形成,可能就是在不自覺中學習到的。
父母太在意“吃飽”
有些孩子知道父母很在意自己是否吃飽飯,因此就利用這些來控制父母,提出諸多條件,如你給我買什么什么,我才會吃飯。
吃,一旦變成“籌碼”,問題也就無法消失,更不能徹底解決了。其實,父母對于孩子吃得太少或不吃的焦慮,主要是擔心孩子營養不良、長得比別的小孩瘦小。但事實上,每個人的高矮胖瘦各有天生,只要孩子健康,并不差人一等。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湖北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郭建國
男,天津財經大學副教授,國家育嬰師職業培訓首席教授,中華育嬰協會會長,人力資源與社會勞動部“育嬰師職業”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關心下一代體育健康基金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兒童基金會教育專家委員會專家,全國婦聯心系新生命“種子工程”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管理科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育嬰員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副主編、中國關心下一代健康基金會潛能開發項目專家委員會委員、勞動部、全國婦聯“中華育嬰工程”專家委員會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