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兒童癲癇是兒童時期常見的一種良性部分性癲癇,兒童癲癇的癥狀到底都有哪些?應該如何預防兒童癲癇?一起看看專家是怎么說的吧!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楊全興,主題是不容忽視的兒童癲癇,主要講的是兒童癲癇的癥狀、預防兒童癲癇方法的內容。
注意:
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云南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本期嘉賓介紹
楊全興
神經內科主任,近四十年來一直從事神經內科病癥的臨床研究和診治工作。特別是在癲癇、腦血管病、顱內靜脈系統血栓、老年性癡呆、神經系統變性疾病等病癥的診治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并深入研究神經調控配合中西藥物等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癲癇,頭痛等病癥取到了非常滿意的療效。先后參加了2006年第二屆北京國際癲癇論壇,2009年第三屆北京國際癲癇論壇等多次國際,國內大型的學術研討會和論壇會,被評為優秀的共產黨員,學雷鋒的先進個人,北京石景山“公德明星”。北京市愛國衛生先進個人,被空軍總醫院聘任為醫德醫風監督員,事跡先后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戰友報,華裔雜志,北京社會報,北京石景山周刊,現代文明畫報雜志等多家媒體每天報道。
兒童癲癇,又稱Rolando(羅蘭多)癲癇,是兒童時期常見的一種良性部分性癲癇,有明顯的遺傳傾向。此癥狀群表現為短暫、單純的部分面部偏側運動發作,如單側面肌、口咽肌、口唇的短暫強直或陣攣性抽動。
癥狀分類良性兒童癲癇
良性兒童癲癇,男性多于女性,同時與年齡有明顯的相關性,多在2~14歲期間發作,9歲左右為高峰,
16 歲前緩解或消失,預后較好。此癥狀群表現為短暫、單純的部分面部偏側運動發作,如單側面肌、口咽肌、口唇的短暫強直或陣攣性抽動。常伴有軀體感覺癥狀,有些可能發展為強直或陣攣發作。
這種發作多數與睡眠有關,其中半數以上只在睡眠中發作,白天則多在瞌睡或靜止狀態下發作。發作時腦電圖有中央顳區高波幅棘波、棘慢波,這些波可被睡眠誘發,易于擴散。
嬰兒良性肌陣攣癲癇
本病發病年齡多在1~2歲,常有驚厥或癲癇家族史,臨床特點為短暫全身肌陣攣發作,不伴其他類型發作。發作時腦電圖顯示有廣泛棘慢波,多為雙側同步。發作間歇期正常。以應及早治療。
兒童失神性癲癇
這是一種典型的失神性癲癇,起病年齡在3~9歲,高峰在6~7歲,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女孩較男孩多見,其特征為頻繁失神,每日數次至上百次,每次失神發作短暫。
但意識喪失的程度較重,發作期間的腦電圖為在正常背景活動上呈現雙側同步對稱棘慢綜合波,常為3C/S,多數患兒可隨年齡增長而逐漸緩解或稀發,約有1/3病兒至青春期發生強直-陣攣發作,或只留有失神發作。
失神性癲癇
本型發作與兒童失神性癲癇相同,但發病年齡在青春期前后,無明顯性別差異。其特點是發作頻率低,零星散發,平均每天少于1次,多數在覺醒時出現,意識改變較輕。
所以,常能對發作情況有部分感知,發作時常同時有全身強直?陣攣發作,少數有肌陣攣發作,其腦電圖表現與兒童失神性癲癇相同。預后較兒童失神性癲癇差,但對治療反應尚可。
肌陣攣癲癇
又稱沖動性小發作,發生在青春期,與遺傳有關,無性別差異。發作主要為累及雙肩背伸肌而出現的單一或反復的、無規律的、不規則的肌陣攣抽動,少數也可累及下肢。輕者常不為旁人發現,重者可突然跌倒,甚或出現全身強直-陣攣發作或持續狀態。
本型常是在覺醒后不久發作,一般無明顯意識障礙。發作間期和發作期腦電圖均有快速、普遍的不規則的棘慢波和多棘慢波。剝奪睡眠或光刺激常可誘發,對適當的藥物治療反應較好。
肌陣攣-失張力性癲癇
本型發病年齡在7個月到6歲之間,多數在2~5歲,常有遺傳傾向,男孩較女孩多2倍,發育大多正常,病前一切正常。其發作為肌陣攣,失張力性,失神伴陣攣和強直成分,強直-陣攣發作。癲癇持續狀態經常發生,預后差的晚期病人可出現強直發作。
其腦電圖在早期除出現4~7次/秒節律外多正常,也可出現廣泛短程不規則的棘慢波和棘波。持續狀態時,可見不規則的2~3次/秒的棘慢波。
本病的預后好壞不一,有的完全恢復,有的變為失神發作,有的則進一步發展,后出現精神運動遲滯性或永久性行為障礙。
肌陣攣失神癲癇 本病發病年齡為2~12歲,7歲左右為高峰期,男性占多數。臨床特點為失神伴全身節律性陣攣性抽動,以肩背及下肢突出,也可同時出現強直性收縮,每天可發作數次。
發作間期及發作期腦電圖均伴有雙側同步對稱3次/秒棘慢波。本型藥物治療效果差,多數都延續至成年,往往出現精神遲滯,有的還可發展成為其他類型的癲癇。預后較差。
嬰兒嚴重肌陣攣癲癇
本病多在1歲內發病,病前發育正常,約半數有癲癇或熱性驚厥的陽性家族史,起病時表現為全身性或一側性發熱陣攣發作,繼之出現肌陣攣抽動和部分發作。常反復發作,輕者可無意識障礙,一般多在2個月后變為發熱發作。
2歲以后精神和運動發育遲滯,語言障礙,并出現共濟失調、錐體束征和發作間期肌陣攣等。腦電圖在早期可正常,以后可出現全身性棘慢波和多棘波。對光刺激敏感,本型發作對任何治療均無效果,預后不好。
小兒良性癲癇
小兒良性癲癇,是指發生在某一特定年齡階段,臨床表現及腦電圖都具有一定特征性,能自行緩解或抗癲癇藥治療效果較好,預后良好的一類癲癇綜合征。
小兒良性癲癇具有以下特點:
⑴多發生在2~14歲之間,以6~10歲為多,3歲前及12歲后少見,一般在15歲前停止;
⑵70%發生于睡眠中,以全身強直-陣攣發作或面部抽動、流涎、痰鳴及部分發作為多見,少數在覺醒狀態下發作;
⑶發作特點為一側面肌強直或陣攣、流涎,少數為軀干感覺癥狀,如一側的面頰、齒齦、舌或唇等感覺異常,偶爾可擴展到面部、上肢,意識存在,語言暫停,發作持續時間短,發作頻率不一,神經系統檢查無異常,智力正常;
⑷典型的腦電圖表現為中顳區及中央區有雙相振幅較高的棘波或尖波,之后為慢波,再后為慢波單發或成簇出現,背景正常,可為一側,也可為雙側,也可由一側轉向另一側,兩側棘波不同步,棘波的形態和頻度與臨床發作情況不平行。
因棘波的波幅常與年齡及覺睡狀態有關,而且又以睡眠時為多,所以在臨床上懷疑本病時,應做睡眠誘發試驗。
臨床上常見的小兒良性癲癇有:
⑴伴枕區棘慢波的小兒良性部分性癲癇;
⑵不典型的小兒良性部分性癲癇;
⑶伴兩側3次/秒棘慢波的兒童良性轉側發作性癲癇;
⑷小兒良性感情性癲癇;
⑸新生兒的良性驚厥等。
林-戈綜合征
也叫小運動發作或變型小發作。多發生于1~8歲兒童,發作形式不一,常見的有軸性強直發作、失神發作、失張力發作等。但也常伴發其他類型的發作,如:肌陣攣、全身性強直?陣攣發作、部分發作。
其中以強直發作為基本發作類型,在病程中也可從一種發作類型轉變成另外一種發作類型,其發作頻率高,每日可發數次至數十次,且經常出現癲癇持續狀態,腦電圖通常為異常背景活動。
發作間期表現為暴發性雙側的3次/秒的慢棘?慢波,且經常有很多灶性異常,睡眠時出現快節律暴發。因長期反復發作,加上本病藥物治療效果不好,通常有智能下降,預后不良。國內有人認為,本病60%發生前曾患過腦病,其余病例則為原發性。
兒童癲癇病特點
兒童癲癇患者的癥狀有什么特點?患上癲癇病,無論是兒童還是大人都很遭罪,尤其是兒童,會直接影響到患兒的身心健康,也會影響到患兒的智力發育,那么,兒童癲癇患者的癥狀有什么特點?
癲癇是一種由神經系統的神經元異常放電所引起的,兒童癲癇的癥狀與癲癇灶所處的部位有關,兒童癲癇癥狀可能會根據年齡、環境的改變而改變,比如說有的兒童癲癇患者起初是癲癇小發作,但是到一定年齡后,一部分患兒的癥狀會消失,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會轉變為癲癇大發作。
不同的類型兒童癲癇的癥狀也不盡相同,常見的兒童癲癇癥狀還包括有強直或手腳抽動,意識喪失,還會表現出發呆、突然跌倒、不斷點頭、流口水、吞咽動作、吸吮動作、彎腰樣動作,甚至可以出現頭痛、嘔吐等。
一般情況下,兒童癲癇癥狀與致癇灶所處的部位有關。致癇灶處在運動區,就會出現肢體的抽動,在感覺區就會出現感覺異常,在視覺區則出現視覺的異常。
臨床特點
發作類型
一般男多于女,以幼兒多,而且年齡與發作類型也有密切關系,如嬰兒痙攣癥幾乎均在1歲以內,運動性發作發病在6歲內,失神發作發病多在1 ~8歲,其他各型癲癇的首發年齡也多在10歲以內。新生兒癲癇往往隱蔽,且呈局灶發作,年長兒抽搐明顯且呈全身性。
發作表現
癲癇各發作類型的發生率隨年齡而不同,其臨床表現與中樞神經系統的成熟程度密切相關。除常見的發生于兒童任何年齡的大發作外,新生兒癲癇其臨床表現形式多為刻板的反復性動作,并常伴有異常的眼球運動。
智力改變
凡有明顯腦器質性、遺傳性、代謝性病因者,以及有神經系統異常體征者,幾乎均有智能低下。年齡越小,智能障礙的發生率越高,而不同發作類型伴智力下降者,由高到低,依次為嬰兒痙攣、失神發作,而且發作越頻繁,智能低下率就越高,嚴重發作本身即可影響智力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