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豆鼓相信大多數人都不陌生吧,人們一般吃的都是咸豆鼓因為咸豆鼓容易下飯,一般淡豆鼓都是用來入藥的。豆鼓應該怎么吃?一起和專家學學豆鼓的吃法吧!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肖賓、楊毅玲,主題是常備下飯菜 豆豉,主要豆鼓怎么吃、豆鼓吃法的內容。
注意:
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云南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本期嘉賓介紹
肖賓
高級烹飪師 國家二級營養師 北京時代飛虹營養俱樂部創辦人 北京康柏瑞健康管理中心營養主任 北京廣播電臺FM102.5《飯點說吃》 北京文藝臺 北京愛家廣播常年特約嘉賓 北京電視臺生活頻道《幸福廚房》評委團成員 《名醫》《健康時報》等多家報刊媒體撰稿人 多家機構營養講師 烹飪與營養培訓師 健康廚房創始人
楊毅玲
女,45歲,北京人。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診斷系教授,碩士生導師。已從事中醫診斷學教學、科研和臨床工作20余年,曾應邀赴香港浸會大學講學及臨床研究。一直潛心研究教學法,不斷探索教學規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七個教學風格。即:綱舉目張,以點帶面;比喻比較,激發聯想;學則須疑,以疑激思;掌握規律,系統貫通;案例教學,學以致用;授之以魚,教之以漁;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先后承擔并很好地完成了中醫專業七年制、中醫專業五年制、針灸推拿專業、養生專業、中藥學專業、護理專業、外國留學生針灸進修班、成人教育等不同專業、上百個班級的中醫診斷學的教學任務,教學時數已達二千多學時。 由于教學成績突出,于1994年被評為“全國高等中醫藥對外教育優秀教師”,獲榮譽證書。并在北京中醫藥大學2003年觀摩教學比賽中,榮獲三等獎,并獲榮譽證書。 參加了多項國家級科研課題、部級科研課題和校級科研課題,主要研究方向為“診法與辨證的規范化與客觀化”。 其中教育部課題:“中醫診斷學電腦輔助教學系統”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發的“教育部科技成果完成者證書”。現同時承擔了我校211重點學科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的建設任務。在國家一級醫學雜志上共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參加了10部著作的編寫工作。其中臨床研究論文“宣痹止痛飲治療坐骨神經痛的臨床研究”榮獲1996年首屆國際中醫藥杰出論文獎。主編了《全國中醫夜大函授中醫診斷學教學大綱》;參加了《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診斷學題庫》修訂工作及《六版教材題庫》建設工作等。
豆豉(Glycinemax)是以大豆或黃豆為主要原料,利用毛霉、曲霉或者細菌蛋白酶的作用,分解大豆蛋白質,達到一定程度時,加鹽、加酒、干燥等方法,抑制酶的活力,延緩發酵過程而制成。
豆豉的種類較多,按加工原料分為黑豆豉和黃豆豉,按口味可分為咸豆豉和淡豆豉。
藥用和營養價值
豆豉(音chǐ )是一種用黃豆或黑豆泡透蒸(煮)熟,發酵制成的食品,主要產于江西省上饒市、重慶市永川區,重慶沒有直轄以前(四川省永川市)。
豆豉,是我國傳統發酵豆制品。古代稱豆豉為“幽菽”,也叫“嗜”。早的記載見于漢代劉熙《釋名·釋飲食》一書中,譽豆豉為“五味調和,需之而成”。公元2至5世紀的《食經》一書中還有“作豉法”的記載。
古人不但把豆豉用于調味,而且用于入藥,對它極為看重。
《漢書》、《史記》、《齊民要術》、《本草綱目》等,都有此記載。據記載,豆豉的生產,早是由江西泰和縣流傳開來的,后經不斷發展和提高,使豆豉成為獨具特色,成為人們所喜愛的調味佳品,而且傳到海外。我國臺灣人稱
豆豉為“蔭豉”,日本人稱豆豉為“納豉”,東南亞各國也普遍食用豆豉。
豆豉按原料分有“黑豆豆豉”和“黃豆豆豉”兩種。以黑褐色或黃褐色、鮮美可口、咸淡適中、回甜化渣、具豆豉特有豉香氣者為佳。
豆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20%)、脂肪(7%)和碳水化合物(25%),且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還含有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等營養物質。
豆豉還以其特有的香氣使人增加食欲,促進吸收。我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曾大量生產豆豉供應志愿軍食用。
豆豉不僅能調味,而且可以入藥。中醫學認為豆豉性平,味甘微苦,有發汗解表、清熱透疹、寬中除煩、宣郁解毒之效,可治感冒頭痛、胸悶煩嘔、傷寒寒熱及食物中毒等病癥。
豆豉一直廣泛使用于中國烹調之中。可用豆豉拌上麻油及其他作料作助餐小菜;用豆豉與豆腐、茄子、芋頭、蘿卜等烹制菜肴別有風味。
的“麻婆豆腐”、“炒回鍋肉”等均少不了用豆豉作調料。廣東人更喜歡用豆豉作調料烹調粵菜,如“豉汁排骨”、“豆豉鯪魚”和燜雞、鴨、豬肉、牛肉等,尤其是炒田螺時用豆豉作調料,風味更佳。
豆豉用陶瓷器皿密封盛載為宜。這樣可保存較長時間,香氣也不會散發掉。但忌生水入侵,以防豆豉發霉變質。
我國較為有名的豆豉有:江西上饒豆豉果、貴州“老干媽”的風味豆豉、云南雙柏的妥甸豆豉、廣東陽江豆豉、廣東羅定豆豉、開封西瓜豆豉、廣西黃姚豆豉、山東八寶豆豉、重慶潼川豆豉和永川豆豉、湖南瀏陽豆豉等、陜西漢中香辣豆豉和風干豆豉等。
營養知識
豆豉知識介紹:豆豉(Glycine max)是以大豆或黃豆為主要原料,利用毛霉、曲霉或者細菌蛋白酶的作用,分解大豆蛋白質,達到一定程度時,加鹽、加酒、干燥等方法,抑制酶的活力,延緩發酵過程而制成。
豆豉的種類較多,按加工原料分為黑豆豉和黃豆豉,按口味可分為咸豆豉和淡豆豉。我國長江以南地區常用豆豉作為調料,也可直接蘸食。豆豉為傳統發酵豆制品,以顆粒完整、烏黑發亮、松軟即化且無霉腐味為佳。
豆豉營養分析:
1. 豆豉中含有很高的豆激酶,豆激酶具有溶解血栓的作用;
2. 豆豉中含有多種營養素,可以改善胃腸道菌群,常吃豆豉還可幫助消化、預防疾病、延緩衰老、增強腦力、降低血壓、消除疲勞、減輕病痛、預防癌癥和提高肝臟解毒(包括酒精毒)功能;
3. 豆豉還可以解諸藥毒、食毒。
豆豉適合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其適合血栓患者。
豆豉食療作用:豆豉味苦、性寒,入肺、胃經;
有疏風、解表、清熱、除濕、祛煩、宣郁、解毒的功效;
可治療外感傷寒熱病、寒熱、頭痛、煩躁、胸悶等癥。
豆豉做法指導:豆豉基本做法是將黃豆或黑豆蒸熟后,放進陶瓷器內發酵制成。
大豆的植物形態
大豆一年生直立草本,高60-180cm。莖粗壯,密生褐色長硬毛。葉柄長,密生黃色長硬毛;托葉小,披針形;三出復葉,頂生小葉菱狀卵形,長7-13cm,寬3-6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兩面均有白色長柔毛,側生小葉較小,斜卵形;葉軸及小葉柄密生黃色長硬毛。
總狀花序腋生;苞片及小苞片披針形,有毛;花萼釧狀,萼齒5,披針形,下面1齒長,均密被白色長柔毛;花冠小,白色或淡紫色,稍較萼長;旗瓣先端微凹,翼瓣具1耳,龍骨瓣鐮形。
雄蕊10,二體;子房線形,被毛。莢果帶狀長圓形,略彎,下垂,黃綠色,密生黃色長硬毛。種子2-5顆,黃綠色或黑色,卵形至近球形,長約1cm。花期6-7月,果期8-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