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食物過敏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事情,這是人們自身的體質和飲食搭配造成的后果,有些人們的體質天生就不能吃某樣東西。哪些食物對應哪種體質會過敏?一起看看專家怎么講解飲食過敏的吧!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馮雙慶、羅增剛,主題是餐桌上的“毒藥”,主要飲食與體質的關系、哪種體質吃什么食物過敏的內容。
注意:
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云南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本期嘉賓介紹
馮雙慶
1967年畢業于北京農業大學園藝系,1984年10月—1986年10月作為高級訪問學者派往加拿大圭爾夫大學進修“果蔬采后生理”并從事合作科研。曾任食品科學系副系主任,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果蔬貯運教研室主任、北京制冷學會常務理事和中國制冷學會理事。多年來從事農產品貯藏加工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參加“七五”和主持“八五”農業部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課題和商業部技術標準的編寫和制定等十余項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研究和推廣了多種水果和蔬菜的實用貯藏保鮮及運輸技術,其中“蔬菜流通體系綜合保鮮技術研究和實施”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培養了30于名研究生。撰寫著作7本,代表著作有“果蔬花卉苗木商業貯藏手冊”、“果蔬貯運學”等,研究論文60余篇。主講的“果蔬采后生理”課程曾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編寫了中央廣播電視大學 “園產品采后處理” 教材并制作了教學視頻。為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和農業科技教育培訓中心主講了“水果和蔬菜的貯運技術”課程并在中央七頻道播放。1993年獲北京市優秀教師稱號,并被評為享受國家特殊津貼的專家。退休后為北京生活頻道“快樂生活一點通”、“生活面對面”、“魅力周末”等欄目做科普節目。
羅增剛
男,1967年7月出生,醫學博士、副研究員,從事臨床、教學、科研及管理工作。現為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養生學與康復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兼秘書,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內分泌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老年學學會醫藥保健康復委員會委員,中國藥膳研究會副秘書長,北京市衛生系統青年聯合會委員。
1990年9月本科畢業后于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同時擔任承德醫學院中醫本科專業臨床教學課(中醫兒科學)的授課任務,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優秀教師”。1997年考入中國中醫科學院,師從高思華教授攻讀中醫內科學碩士學位,先后對糖尿病、老年期癡呆進行了研究。2000年畢業后在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擔任《金匱要略》授課工作。2001年9月始,師從西苑醫院老年病科中醫學專家周文泉教授攻讀中西醫結合臨床博士學位,對老年血管性癡呆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現從事教學、科研、管理工作的同時,每周堅持兩次門診工作,對老年常見病及特有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病、老年期癡呆、骨質疏松等的中西醫治療以及養生、保健、藥膳領域有著一定的心得和見解,并多次在中央電視臺《健康之路》、《中華醫藥》等欄目進行養生藥膳講座。
食物過敏(foodallergy)也稱為食物變態反應(foodallergy)或消化系統變態反應(allergicreactionofdigestivesystem)、過敏性胃腸炎(allergicgastroenteritis)等,是由于某種食物或食品添加劑等引起的IgE介導和非IgE介導的免疫反應,而導致消化系統內或全身性的變態反應。
病因
1、誘發小兒過敏的途徑:食物誘發過敏的途徑誘發小兒過敏的途徑有五:胃腸道食入、呼吸道吸入、皮膚接觸或注射、通過人乳和胎盤進入。
2、食物變應原引起:食物變應原指的是能引起免疫反應的食物抗原分子。幾乎所有食物變應原都是蛋白質,大多數為水溶性糖蛋白,分子量10萬~60萬每種食物蛋白質可能含幾種不同的變應原。食物變應原有如下幾個特點:
⑴ 任何食物可誘發變態反應:但小兒常見的食物變應原為牛奶、雞蛋、大豆,其中牛奶和雞蛋是幼兒常見的強變應原致敏食物也因各地區飲食習慣不同而異。
花生既是小兒也是成人常見的變應原,海味食物不是小兒的主要變應原,堅果誘發的過敏在小兒比較少見雖然任何食物可以致敏,但約90%的過敏反應是由少數食物引起,如牛奶、雞蛋、花生和小麥。
⑵ 食物中僅部分成分具變應原性:以牛奶和雞蛋為例,牛奶至少有5種具變應原性其中以酪蛋白、乙種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β-LC)變應原性強。雞蛋中蛋黃具相當少的變應原蛋清中的卵白蛋白和卵類黏蛋白為雞蛋中常見的變應原。
⑶ 食物變應原性的可變性:加熱可使大多數食物的變應原性減低。胃的酸度增加和消化酶的存在可減少食物的變應原性。
⑷ 食物間存在交叉反應性:不同的蛋白質可有共同的抗原決定簇,使變應原具交叉反應性。如至少50%牛奶過敏者也對山羊奶過敏。對雞蛋過敏者可能對其他鳥類的蛋也過敏。交叉反應不存在于牛奶和牛肉之間,也不存在于雞蛋和雞肉之間。
植物的交叉反應性比動物明顯如對大豆過敏者也可能對豆科植物的其他成員如扁豆、苜蓿等過敏。
患者對花粉過敏也會對水果和蔬菜有反應如對樺樹花粉過敏者也對蘋果、榛子桃、杏、櫻桃、胡蘿卜等有反應。對艾蒿過敏者也對傘形酮類蔬菜如芹菜、茴香和胡蘿卜有反應。
⑸ 對食物的中間代謝產物過敏:十分少見,患者多在進食后2~3h出現癥狀。
3、遺傳因素引起:食物變態反應與遺傳基因有關。父母中一方有食物過敏史者其子女的患病率為30%雙親均患本病者,則子女患病率高達60%。
4、抗體減少引起:解剖因素人體胃腸道的非特異性和特異性黏膜屏障系統可以限制完整的蛋白質抗原侵入,而進入腸道的食物抗原與分泌型IgA(SIgA)結合,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限制了腸道對食物抗原的吸收,從而直接或間接地減輕對食物蛋白的免疫反應。
小兒消化道黏膜柔嫩、血管通透性高,消化道屏障功能差,各種食物過敏原易通過腸黏膜入血,引起變態反應。
3個月以下的嬰兒IgA水平較低,黏膜固有層產生SIgA的漿細胞數較少。當消化、吸收過程及黏膜免疫異常時,均造成各種食物的過敏原易通過腸黏膜入血而發生過敏性胃腸炎。
5、其他因素引起:消化道炎癥是腸道過敏癥發病率增高的原因之一。這是由于消化道炎癥致胃腸黏膜損傷,增加了胃腸黏膜的通透性,使過多的食物抗原被吸收,而發生變態反應。
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的嚴重程度,與食物中變應原性的強弱和宿主的易感性有關。
⒈IgE介導的食物變態反應臨床癥狀出現較快,可在進食后幾分鐘到1~2h。有時極微量就可引起十分嚴重的過敏癥狀。
就癥狀出現的次序而言,早出現的常是皮膚、黏膜癥狀。呼吸道癥狀如哮喘出現較晚或不出現但嚴重者常伴呼吸道癥狀,食物誘發的哮喘在嬰兒比較多見,除吸入所致者外,一般均合并其他過敏癥狀。
年長兒和成人食物雖可誘發多種過敏癥狀包括休克在內,但誘發哮喘的不多見。食物一般不引起變應性鼻炎,變應性鼻炎作為食物變態反應的惟一癥狀更是十分罕見。
變應性嗜酸粒細胞性胃腸病:其特點為胃或小腸壁有EOS浸潤,常有外周血EOS增多。EOS浸潤累及胃或小腸的黏膜、肌層和(或)漿膜。患者常表現飯后惡心和嘔吐、腹痛、間歇性腹瀉,幼嬰有生長發育停滯。
肌層浸潤導致胃和小腸變厚和僵硬,臨床可出現阻塞征象。漿膜下層浸潤一般表現為EOS性腹水。本病的致病機制不明。
其中部分患者在進食某種食物后癥狀加重,涉及Ⅰ型變態反應,患者十二指腸液中和血清中IgE升高多伴特應性疾病對多種食物和吸入物皮膚點刺試驗陽性可繼發缺鐵性貧血和低白蛋白血癥。
本病常累及6~18個月的嬰兒。診斷基于胃腸活檢,特征性的EOS增多黏膜型患者常有特應性癥狀,血清總IgE升高多種變應原皮試和RAST、呈陽性反應外周血EOS增多貧血等排除過敏食物要多達12周癥狀才會消失,腸組織才會恢復正常。
嬰兒腸絞痛:表現為嬰兒陣發性煩躁不安,極度痛苦喊叫,腿蜷縮,腹膨脹,排氣多,一般于生后2~4周發病,到3~4個月痊愈。診斷依靠排除攻擊排除試驗
口腔(黏膜)變態反應綜合征(oralallergysyndrome,OAS):患者在進食某種或幾種水果或蔬菜幾分鐘后,口咽部如唇、舌上腭和喉發癢和腫脹,少數患兒出現全身過敏癥狀。
多發生于花粉癥患者或提示以后可能發生花粉癥。這是花粉和水果或蔬菜間出現了交叉反應性之故。
⒉非IgE(即IgMIgG或幾種抗體聯合)介導的食物變態反應Ⅱ,Ⅲ,Ⅳ型免疫病理均可涉及,但直接的證據很少,人們相信有些食物不良反應涉及非IgE的免疫機制。
涉及Ⅱ型者如牛奶誘發的血小板減少;涉及Ⅲ型和Ⅳ型者,如皰疹樣皮炎、麩質致敏腸病、牛奶誘發腸出血、食物誘發小腸結腸炎綜合征、食物誘發吸收不良綜合征等。還可引起過敏性肺炎、支氣管哮喘過敏性皮炎、接觸性皮炎過敏性紫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