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胸椎是人體中很重要的一個部位,所以說我們要保護好它,不讓它受到傷害,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來保護呢,下面我們就來聽聽專家的講解。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中國針灸學會腧穴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程凱,醫學博士董福慧,講胸椎。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1、病因
脊柱先天發育性畸形; 背肌勞損、外傷; 椎體及小關節增生、錯位; 胸椎間盤突出; 胸椎后縱韌帶鈣化。
2、臨床表現
一般為慢性腰背痛,胸痛,肋間神經痛,手臂麻痛,肩背部麻木,蟻行感,多汗或無汗,胸悶,心悸,頭昏,失眠,消化不良,嚴重時出現站立不穩,行走困難,胸腹出現束帶感,大小便異常,截癱等。
1、胸椎病常見的主要表現為胸背疼痛及駝背,胸痛在彎曲坐位時重。
2、上位胸椎退變造成的疼痛放射到前胸;
3、下位胸椎病變時,疼痛可放射到腹壁,有時誤認為心絞痛。
4、增生如刺激位于脊椎旁的交感神經,可產生循環障礙等自主神經癥狀。
5、病人因椎間隙變窄而致胸部后凸出現駝背。
6、因肋骨活動受限使呼吸幅度減小。
7、退變重者如有脊髓受壓,則可出現下肢麻木及椎體束征。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湖北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董福慧
醫學博士,自1977年至今一直從事骨傷科臨床及基礎研究工作,主要專病: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骨壞死性疾病脊柱側彎,骨關節炎等進行性疾病,主要醫療特點:中西兩法,內外兼治,主要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科研成果獎5項。
程凱
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醫學博士,中國針灸學會腧穴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程凱教授系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醫針灸泰斗程莘農教授的嫡孫,"程氏針灸"第三代傳人。擅長治療頭痛、失眠、顏面痤瘡、月經不調、肥胖等各種針灸適應癥,尤以中醫針灸養生見長。曾多次受邀在新華社、外交部、保監會等單位做"中國式養生"大型系列講座。出版學術專著和科普著作20余部。
治療
1、休息:常常變換姿勢,緩解背肌痙攣。
2、正骨推拿、理療:可活血化淤,疏通經絡,理筋整復。
3、胸椎病治療藥物:應用舒筋活血消炎止痛藥。
4、頸胸椎小關節錯位的手法復位治療。
治療方法
正骨推拿分四步:①放松;②正骨;③強壯;④痛區手法。
頸部正骨推拿手法程序:放松手法:取坐位或左右側臥位,術者立于床頭,患者背地或左右側位,拇指揉法及掌揉捏法,從疼痛肩胛區達頸枕乳突區及脊椎棘突旁肌肉,往返3~5次。
正骨手法:
①低頭搖正法,用于2~6頸推后關節旋轉式錯位,病人低頭約25°,術者手拇指按壓隆凸偏歪橫突處作“定點”,另手托其臉頰和下頜部,將頭部左右轉動,活動1~2次,頸肌放松后將頭轉至限度時,稍加有限制的“閃動力”,定點的拇指同時用力加壓,使凸偏歪橫突復位。
②側臥搖肩法:用于第5頸推至第2胸椎旋轉式錯位。病人側臥平枕,術者一手拇指按壓橫突后側隆凸偏斜處作“定點”,另一手扶其肩向后推搖,達大幅度時加“閃動力”1~3次,使推間關節復位。
強壯手法:雙手或一手拇指在橫突后方至肩胛內上角區做彈筋撥筋法,對硬結可做提彈或拿法。
痛區手法:
①頭部按摩,額部指揉法,點按太陽、印堂、百會和風池等,指叩打頭部及穴位。
②上肢按摩,從肩至手內、前、后線由上而下指揉捏法各3次,搓上臂、前臂,點穴:手三里、合谷和缺盆等,整個手法15 min左右。
胸推正骨推拿手法程序:單向行壓法和俯臥定向捶正法:病人俯臥位,先行放松手法。然后胸前平放薄枕上,肩背放松,術者右手握拳,左中指置于偏斜棘突旁,用拳捶擊中指而震動錯位棘突,或者術者單手或雙手重疊,掌根置于偏移隆凸上,囑患者深吸氣,在呼氣時術者用力向相反方向前方壓,重復3~4次,然后脊推兩側再強壯或痛區手法按摩。
急性期選用:放松法、正骨法、痛區手法。恢復期選用正骨法,強壯手法。手法復位后加用超短波,頸胸段并置法,20~30min,微熱或溫熱量,每日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