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養生這個詞對于現在的人來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人們往往沒認識到養生的精髓之所在而去盲目的進行。下面我們就來聽聽專家的講解;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四大名醫孔伯華嫡孫,中醫孔少華之子,孔醫堂董事長,孔伯華中醫世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醫學者孔令謙,講正確的養生之道。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將養生之道等同于養生之術,其實不然。中醫將養生的理論稱為“養生之道”,而將養生的方法稱為“養生之術”。
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藥、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一是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在養生的過程中,既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性。正如《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二是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的調攝,正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三是動靜結合: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于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但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
四是審因施養: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藥……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正所謂“審因施養”和“辨證施養”。
而“養生之術”則是要求在養生之道的指導下,方能實施。其內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
一是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多涉及了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二是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
三是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多涉及了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四是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及體育健身活動。多融合了醫學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五是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其應用范圍較廣,適應人群也較多。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藥、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六是藥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藥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藥;其制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因此,中醫常有“藥膳”之說。
七是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藥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療法進行養生。主要涉及醫藥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就是要強調在養生之道和養生之術基礎上的“因人施養”,在群體中并不強求統一性。對張悟本等的養生之術要辯證地看待,要因人而異,要合理搭配,不要輕信。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湖北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孔令謙
四大名醫孔伯華嫡孫,中醫孔少華之子,孔醫堂董事長,孔伯華中醫世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醫學者。研習太極與養生之道20余年,并根據中醫學理論及孔門醫學特點對養生進行系統研究,提出三線、四則、五法養生防治體系模式。是國內外眾多養生健康雜志專欄作家,《著有《孔伯華及傳人醫案》、《孔伯華中醫世家醫學傳習錄》、《孔少華臨床經驗集》、《孔少華臨證經驗纂要》等著作,并組織重刊了《傳染病八種證治析疑》等大型叢書主編。并受邀在全國舉辦過多次養生保健講座,廣受好評.鳳凰衛視中文臺也曾對其進行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