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華佗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名醫,這個夾脊穴就是他發明的,那么夾脊穴他有什么妙用呢,敬請收看本期的養生節目聽聽專家的講解;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中國針灸學會腧穴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程凱為我們講夾脊穴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夾脊穴系經外奇穴。筆者運用針刺夾脊穴治愈了不少多發病、常見病。且對部分重癥、急癥也都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一、定位:
自第1胸椎至第5腰椎之下,旁開0.5寸。胸段為胸夾脊穴,腰段為腰夾脊穴。另外頸椎第3至第七椎旁0.3寸為頸夾脊穴。
二、取穴原則:
1、根據脊神經節段分布取穴。
2、根據背俞穴的功效取穴。
3、根據穴位壓痛及陽性反應物取穴。
三、主治范圍:
1、胸夾脊-胸、背、季肋區及內臟疾病。如:呃逆、帶狀皰疹。
2、腰夾脊-腰、下肢及腹部疾患。如急性腰扭傷、婦科病。
3、頸夾脊-頭、頸及上肢疾病如肩周炎、落枕。
對一些運動障礙性疾病如多發性神經炎、截癱治療時須采用夾脊刺或用燔龍刺。
四、操作方法:
采用28號針灸毫針1.5一2對毫針,對所選穴位局部行常規消毒。針尖向椎體方向稍偏。與皮膚呈45° 快速進針。根據部位不同針刺深度亦異。手法以提插為主。得氣后施行補瀉。留針20-30分鐘。虛寒證加艾灸,實熱證用電針。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程凱
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醫學博士,中國針灸學會腧穴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程凱教授系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醫針灸泰斗程莘農教授的嫡孫,"程氏針灸"第三代傳人。擅長治療頭痛、失眠、顏面痤瘡、月經不調、肥胖等各種針灸適應癥,尤以中醫針灸養生見長。曾多次受邀在新華社、外交部、保監會等單位做"中國式養生"大型系列講座。出版學術專著和科普著作20余部。
夾脊穴可以說從屬于脈和足太陽膀胱經,與臟腑密切相關,是體內臟腑與背部體表相連通的點。其聯絡途徑,也是次要以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的聯絡為基礎,并且這種聯絡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只具有經絡的循環往復,而且借助于氣街徑路與上下、左右、前后經脈之氣溝通,從而夾脊穴成為督脈和足太陽經脈氣的轉輸點。督脈與腎、腦、心及胞中有密切聯絡。《素問·骨空論》描繪督脈屬絡腎臟,絡腦、貫心。《難經·二十八難》中指出督脈屬于腦。《奇經八脈考》:督脈起于腎下胞中,并貫脊里與脊髓直接連屬。就其功用而言,督脈為陽脈之海,手足三陽經氣皆會于督脈,它能統攝調理全身陽氣,維系全身元陽。《素問·生氣通天論》日:“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陰陽之要,陽密乃固”。足太陽膀胱經絡腎屬膀胱,與心腦等臟腑直接發生聯絡,為一身之巨陽,頭背部乃諸陽經統率諸陰經匯合之處。甚至可以說,全身經脈之氣均可注入足太陽膀胱經,這一途徑是經過經別的出入離合完成的,這樣足太陽經接納、轉輸各經之經氣,而又經過經脈、經別的匯合,交會穴的通達,是足太陽經具有特殊的聯絡作用,在整經絡零碎中成為中心經脈,它與五臟六腑皆相通,五臟六腑之氣均輸注于足太陽膀胱經,從某種意義上講,足太陽膀胱經是五臟六腑的統領聯絡經脈。夾脊穴旁通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經氣相通,為夾脊穴與臟腑聯絡提供了基礎條件。夾脊穴和背俞穴一樣,作為臟腑之氣輸通出入之處,內應于臟腑,反注于背部,反映臟腑形態,醫治臟腑疾病。古代醫生通過解剖也證明,夾脊穴從散布方式上看與神經節段關系極為親密,針刺夾脊穴不但可影響脊神經后支還可觸及其前支,前支與交干相聯絡,能影響交感神經,從而與臟腑活動相關,具有調理臟腑氣血的功用。
從夾脊穴與經絡、臟腑之間的特殊聯絡可以看出,夾脊穴是人體除背俞穴外和經絡臟腑直接互相轉輸流注的腧穴,它依靠于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借助于氣街之經氣的共同通路,起到了包括背俞穴在內其他腧穴不能及的調理樞紐穴作用。夾脊穴的這種共同作用,使其對許多內臟病及疑問病證具有良好的療效,且夾脊穴的這種作用和優勢在針灸臨床愈來愈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