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大腸熱往往會讓人拉肚子,而且是比較嚴重的一種癥狀,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來治療呢,請收看本期的養生節目聽聽專家如何講解大腸熱這種癥狀的;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中醫臨床基礎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中華中醫藥學會委員陳明,講解大腸熱。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大腸熱據其病機變化有虛、實之分:
①大腸實熱。其病因病機大致有三方面:
一是大腸外受濕熱暑邪,致使傳導功能發生障礙,以致水谷不分成為泄瀉,如暑泄、濕熱泄;若腸內素有積滯,再外感暑濕熱毒,濕蒸熱壅,氣滯血瘀,即成暴痢。
二是飲食不節,恣食辛熱厚味,熱積腸胃,耗傷津液不能潤澤,乃至熱秘;如脾胃積熱下注大腸,損傷腸絡,又可成為腸熱下血;若濕熱積滯蘊結,大腸瘀滯痞塞,腸絡不通,又可結聚成癰,成為大腸癰;或由于宿食、蟲積,邪熱阻塞腸道,而致氣滯血瘀,上下膈拒則可成為腸結。
三是受他臟影響,肺熱下移大腸而為熱泄,熱盛耗津而致便結不通;或由熱邪壅肺,肺失肅降導致腑實不通;反之,大腸實熱又能使肺氣不降或胃氣上逆,彼此均可互為因果。
②大腸虛熱。多見于熱病之后或產婦、老人以及陰虛內熱者;由于熱邪傷陰,腸燥液虧,無以濡潤,而致便結難下。
臨床表現
大腸熱的臨床表現,主要是腹痛,肛門灼熱,泄瀉或便下膿血,或大便干燥秘結,口干思飲,小便量少色黃,舌紅脈數。大腸熱的辨證要點是鑒別病證的虛實屬性。
①大腸實熱證。一般起病急、病程短、病情重。濕熱泄,多發于夏秋之際,特點是腹痛即瀉,糞色如糜而臭穢,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滑;暑泄,多發于盛夏,泄下粘稠或暴注下迫,身熱汗多,煩渴引飲,小便短赤,舌紅,舌苔薄黃,脈濡數;暴痢,初起有發熱惡寒等表證,繼之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小便熱澀,肛門灼熱,舌紅苔黃或膩,脈滑數有力,若熱毒化火的疫毒痢,尚可出現神昏譫語及厥脫等癥狀;熱秘,則大便干結,面赤身熱,唇瘡口臭,小便短赤,腹滿脹痛,舌苔黃燥,脈滑實;腸熱便血,大便先血后便,血色鮮紅、質稠,腹痛,大便不暢,舌紅,苔黃或膩,脈數;腸癰,則腹痛拒按,腹皮拘急,痛有定處,發熱,惡心欲吐,大便或結或瀉,舌苔黃,脈滑數。
②大腸虛熱證。以腸燥、液虧引起的便秘為常見,大便難下,腹痛不著,或口干,低熱,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脈細數等陰虛內熱之象。
治療
大腸實熱證的治療,以泄熱去邪為主,臨證可據病情分別選用大、小承氣湯,大柴胡湯,白頭翁湯,連樸飲等。大腸虛熱證的治療,宜養陰潤燥,常用增液湯、五仁丸、麻仁潤腸丸等。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陳明
男性,1962 年9 月生于河南,醫學博士,教授,中醫臨床基礎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中華中醫藥學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分會秘書長,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北京電視臺養生堂特約名牌專家,主講養生之道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收到強烈歡迎。
研究方向:《傷寒論》六經辨證規律的研究。研究重點分三個方面:經方治療常見病、疑難病的研究;《傷寒論》六經病證內涵的研究; 張仲景辨證論治體系的理論基礎及指導思想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