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人體中有五臟,這五臟分別代表這什么,它們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敬請收看本期的養生節目聽聽專家的講解學習更多的養生知識,讓自己永遠健康下去。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中醫臨床基礎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中華中醫藥學會委員陳明,講解五臟五行的關系。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肝的生理功能與特性
1.主疏泄
疏,即疏通。泄,即發泄、升發。肝主疏泄,是指肝氣具有疏通氣機,使之暢達的功能。氣機,即氣的運動。人體各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依賴于氣的運動。而肝的疏泄功能,對于氣機的調暢,起著重要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周身各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就正常。如果肝的疏泄功能異常,就可產生種種病變。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促進血液運行和津液代謝:血液的運行和津液的代謝,均有賴于氣的推動作用和氣機的調暢。而臟腑之氣的生理活動,亦要依靠肝氣的疏通,方能暢達而有序。
(2)促進脾胃運化和膽汁分泌排泄:肝的疏泄功能一方面能調暢脾胃氣機,使脾胃之氣維持其升清與降濁的特點,從而保證正常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肝能分泌與排泄膽汁,膽汁是肝之余氣積聚而成,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
(3)調暢情志活動:情志活動屬于心所主管,但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這是因為正常的情志活動依賴于氣機的調暢。而肝能疏通氣機,所以肝具有調暢情志活動的功能。
(4)通調排精與排卵:女性月經的來潮和周期、經量等正常與否,以及男子的排精等,均與肝的疏泄功能關系密切。
2.主藏血
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貯藏血液、調節血流量和防止出血的生理功能。其藏血的生理意義,有涵養肝氣、調節血量、濡養肝及筋目、為經血之源及防止出血等五方面。
肝主疏泄,其用屬陽,又主藏血,其體屬陰,故有“肝體陰而用陽”之說。
3.肝的生理特性
(1)肝為剛臟:指肝氣主升主動,具有剛強、躁急的生理特性而言。
(2)肝主升發:指肝具有升騰一身陽氣,調暢氣機的作用。
肝的生理功能與特性
1.主疏泄
疏,即疏通。泄,即發泄、升發。肝主疏泄,是指肝氣具有疏通氣機,使之暢達的功能。氣機,即氣的運動。人體各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依賴于氣的運動。而肝的疏泄功能,對于氣機的調暢,起著重要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周身各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就正常。如果肝的疏泄功能異常,就可產生種種病變。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促進血液運行和津液代謝:血液的運行和津液的代謝,均有賴于氣的推動作用和氣機的調暢。而臟腑之氣的生理活動,亦要依靠肝氣的疏通,方能暢達而有序。
(2)促進脾胃運化和膽汁分泌排泄:肝的疏泄功能一方面能調暢脾胃氣機,使脾胃之氣維持其升清與降濁的特點,從而保證正常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肝能分泌與排泄膽汁,膽汁是肝之余氣積聚而成,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
(3)調暢情志活動:情志活動屬于心所主管,但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這是因為正常的情志活動依賴于氣機的調暢。而肝能疏通氣機,所以肝具有調暢情志活動的功能。
(4)通調排精與排卵:女性月經的來潮和周期、經量等正常與否,以及男子的排精等,均與肝的疏泄功能關系密切。
2.主藏血
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貯藏血液、調節血流量和防止出血的生理功能。其藏血的生理意義,有涵養肝氣、調節血量、濡養肝及筋目、為經血之源及防止出血等五方面。
肝主疏泄,其用屬陽,又主藏血,其體屬陰,故有“肝體陰而用陽”之說。
3.肝的生理特性
(1)肝為剛臟:指肝氣主升主動,具有剛強、躁急的生理特性而言。
(2)肝主升發:指肝具有升騰一身陽氣,調暢氣機的作用。
脾的生理功能與特性
(1)肺為華蓋、嬌臟:肺為華蓋,是說肺位于胸腔,位置高。肺為嬌臟,是指肺為清虛之臟,輕清肅靜,不容纖芥,不耐邪氣之侵,故為嬌嫩之臟。
(2)主宣發與肅降:肺主宣發,是指肺氣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作用:一是通過肺的氣化,排出體內的濁氣;二是將脾所轉輸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達于皮毛;三是宣發衛氣,調節腠理之開合,將代謝后的津液化為汗液,排出體外;肺主肅降,是指肺氣具有向內、向下清肅通降的作用: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氣,并將宗氣向下布散至臍下,以資元氣。二是將肺吸人的清氣和由脾轉輸至肺的津液及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三是將臟腑代謝后所產生的濁液下輸于腎和膀胱,是為尿液生成之源。
(3)脾的生理功能與特性
1.主運化
運,即轉輸。化,即消化吸收。脾主運化,是指脾有對飲食物進行消化,吸收其中的精微(即谷精)和津液(即水精),并轉輸至心肺,布達于全身的功能。
由于脾所吸收的成分中包括精微和水液兩部分,所以亦常將脾主運化的功能分為兩個方面:一為運化精微,一為運化水液。運化精微,是指在消化飲食物的基礎上吸收其中的營養物質,并將其轉輸至心肺而達全身。由于這些營養物質是化生氣血的主要原料,所以又稱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運化水液,是指在消化飲食物的基礎上,吸收其中的部分水液,化為津液,并將其轉輸至心肺。但運化精微與運化水液兩個方面的功能,是密切聯系而難以截然分開的。
2.主統血
統,即統攝、控制之意。脾主統血,是指脾有統攝血液在脈管之中流行,防止其逸出于脈外的功能。
脾統血的機理,主要是脾氣的固攝作用。
3.脾的生理特性
(1)脾氣主升:是指脾氣的運動,以上升為主,具體表現為升清和升舉內臟兩方面。清,指水谷精微。所謂“升清”,即是指脾對于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的吸收和上輸于心、肺、頭目,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故說“脾以升為健”。所謂升舉內臟,是指脾氣上升能起到維持內臟位置的相對穩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
(2)喜燥惡濕:脾氣升運的條件,即在于脾體干燥而不為痰飲水濕所困。故說“脾燥則升”。
肺的生理功能與特性
(1)肺為華蓋、嬌臟:肺為華蓋,是說肺位于胸腔,位置高。肺為嬌臟,是指肺為清虛
之臟,輕清肅靜,不容纖芥,不耐邪氣之侵,故為嬌嫩之臟。
(2)主宣發與肅降:肺主宣發,是指肺氣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作用:一是通過肺的氣化,排出體內的濁氣;二是將脾所轉輸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達于皮毛;三是宣發衛氣,調節腠理之開合,將代謝后的津液化為汗液,排出體外;肺主肅降,是指肺氣具有向內、向下清肅通降的作用: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氣,并將宗氣向下布散至臍下,以資元氣。二是將肺吸人的清氣和由脾轉輸至肺的津液及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三是將臟腑代謝后所產生的濁液下輸于腎和膀胱,是為尿液生成之源。
(3)脾的生理功能與特性
1.主運化
運,即轉輸。化,即消化吸收。脾主運化,是指脾有對飲食物進行消化,吸收其中的精微(即谷精)和津液(即水精),并轉輸至心肺,布達于全身的功能。
由于脾所吸收的成分中包括精微和水液兩部分,所以亦常將脾主運化的功能分為兩個方面:一為運化精微,一為運化水液。運化精微,是指在消化飲食物的基礎上吸收其中的營養物質,并將其轉輸至心肺而達全身。由于這些營養物質是化生氣血的主要原料,所以又稱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運化水液,是指在消化飲食物的基礎上,吸收其中的部分水液,化為津液,并將其轉輸至心肺。但運化精微與運化水液兩個方面的功能,是密切聯系而難以截然分開的。
2.主統血
統,即統攝、控制之意。脾主統血,是指脾有統攝血液在脈管之中流行,防止其逸出于脈外的功能。
脾統血的機理,主要是脾氣的固攝作用。
3.脾的生理特性
(1)脾氣主升:是指脾氣的運動,以上升為主,具體表現為升清和升舉內臟兩方面。清,指水谷精微。所謂“升清”,即是指脾對于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的吸收和上輸于心、肺、頭目,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故說“脾以升為健”。所謂升舉內臟,是指脾氣上升能起到維持內臟位置的相對穩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
(2)喜燥惡濕:脾氣升運的條件,即在于脾體干燥而不為痰飲水濕所困。故說“脾燥則升”。
腎的生理功能與特性
1.藏精,主生長發育生殖與臟腑氣化
(1)藏精:指腎具有貯存,封藏精氣的生理功能。精,又稱精氣。就其來源有先天、后天之分,故有“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因此,腎精的構成,是以先天之精為基礎,又賴后天之精的充養而生成。先后天之精相互資助,相互為用。當機體發育到一定階段,生殖機能成熟時,則腎精又可化為生殖之精以施泄。
(2)主生長發育和生殖:指腎精及其所化精氣的生理作用。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的基本物質。
人的生長發育情況,可從頭發、牙齒、骨骼以及生殖功能等方面表現出來。
人的生殖器官之發育、性機能的成熟與維持,以及生殖能力,都與腎中精氣密切相關。當人體生長發育至青年時期,腎中精氣逐漸充盛,生殖器官發育漸趨成熟,此時產生一種“天癸”物質。“天癸”具有促進生殖器官發育成熟并維持性機能的作用。
(3)推動和調節臟腑氣化:臟腑氣化,是指臟腑之氣的升降出入推動和調控著臟腑形體器官的功能,進而推動和調控著機體精氣血津液各自的新陳代謝及其與能量相互轉化的功能活動。腎氣由腎精所化,腎精、腎氣及其所分化的腎陰、腎陽在推動和調控臟腑氣化的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腎陰具有涼潤、寧靜、抑制、凝結等作用。腎陽具有溫煦、推動、興奮、宣散等作用。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本,腎陰為一身陰氣之源,故說“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腎陽充盛,腎陰充足,臟腑形體官竅生理功能正常,臟腑氣化才能得以正常發揮。
2.主水:
腎主水,是指腎氣具有主司和調節全身水液代謝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1)腎氣對參與水液代謝的臟腑的促進作用
(2)腎氣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3.主納氣:
腎主納氣,是指腎氣有攝納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氣,保持吸氣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淺的作用。
4.腎的生理特性:
主蟄守,指腎具有潛藏、封藏、閉藏的生理特性,亦是其藏精功能的概括。其納氣、主生殖、主二便等功能均是封藏之本的體現。
四柱五行生克中對應需補的臟腑和部位
木: 肝與膽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筋骨和四肢.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肝, 膽,頭, 頸, 四肢, 關節, 筋脈, 眼, 神經等方面的疾病.
火: 心臟與小腸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血脈及整個循環系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小腸, 心臟, 肩, 血液, 經血, 臉部, 牙齒, 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 脾與胃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腸及整個消化系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脾, 胃, 肋, 背, 胸, 肺, 肚等方面的疾病.
金: 肺與大腸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氣管及整個呼吸系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大腸, 肺, 臍, 咳痰, 肝, 皮膚, 痔瘡, 鼻氣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 腎與膀胱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腦與泌尿系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腎,膀胱, 脛, 足, 頭, 肝, 泌尿, 陰部, 腰部, 耳, 子宮, 疝氣等方面的疾病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陳明
男性,1962 年9 月生于河南,醫學博士,教授,中醫臨床基礎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中華中醫藥學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分會秘書長,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北京電視臺養生堂特約名牌專家,主講養生之道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收到強烈歡迎。
研究方向:《傷寒論》六經辨證規律的研究。研究重點分三個方面:經方治療常見病、疑難病的研究;《傷寒論》六經病證內涵的研究; 張仲景辨證論治體系的理論基礎及指導思想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