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有人知道肺與皮膚有什么關系么,它們分別都有什么用處呢,敬請收看本期的養生節目聽聽專家是如何講解肺與皮膚的關系的。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主任醫師,中醫皮科專家哈剛,講解肺與皮膚的關系。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一、肺主氣,主皮毛,開竅于鼻
從生理學角度看,中醫學的“氣”有兩種涵義。一方面是指人體臟腑器官的功能,在第一章已簡略述及,另方面是指大自然的空氣,以及“衛氣”和“營氣”(衛氣和營氣由體內的營養物質化生而成)。衛氣在經脈之外運行,有溫養肌肉皮膚和保衛身體抗御病邪的作用,敷布在體表(衛分),所以叫衛氣。營氣在經脈里運行,有化生血液和營養四肢、臟腑的作用,所以叫營氣。
肺主氣是指:
(一)人體通過肺部吸進新鮮空氣,呼出濁氣,進行氣體交換,以維持人體生命
(二)把吸進的新鮮空氣,在肺部進一步變為對身體有用的成分,運送至身體各部利用。皮膚的汗孔(汗腺)有調節體溫和發散汗液的作用,亦是衛氣敷布的地方,起保護作用,主要受肺支配,故皮膚與肺關系密切。皮膚得肺氣的營養,才能潤澤;反之,則皮膚干燥起皺紋,毛發容易脫落。故從皮毛的潤澤與否,可觀察肺氣(指功能)的盛衰。同時,由于皮膚有調節體溫的作用,在肺氣虛時,因為皮膚對體溫調節的能力降低,人體對外界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減弱,較易患感冒,發熱、咳喘等病證。在這種情況下,治療上宜用解表宣肺的方法,可收到退熱平喘的效果。肺開竅于鼻。肺有病,往往出現鼻塞、流涕、嗅覺減弱等癥狀。當肺部的病證治愈后,鼻的癥狀亦隨之而消失。反之,鼻部疾患可以通過治肺的方法達到治療效果;如耳針,根據臟腑與體表感覺器官相關的理論,選用“肺穴”治療慢性鼻炎有效,就是這個道理。
肺出現病變時可以有以下證候:
(一)肺氣虛:即肺功能不全,多見于慢性肺部疾患,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主要表現為呼吸系統功能低下,如氣促、語音低弱、疲倦乏力,此外還有怕冷、容易感冒、皮膚干燥、舌質淡紅、脈象虛細等。治療宜補肺氣,用生脈散(黨參、麥冬、五味子),導致皮膚病等。
(二)肺陰虛:表現有潮熱、盜汗、面頰潮紅、消瘦、脈象細數等全身癥狀,以及咳嗽、咯血、聲音嘶啞等呼吸系統癥狀;多見于慢性消耗性肺部疾患,如肺結核。從現代醫學觀點看,肺陰虛的病理實質,部分病例可能是與肺結核病變有關,由于患肺結核后,身體受到結核桿菌毒素刺激,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代謝增高,從而引起上述一系列全身癥狀。治療宜養陰補肺,如用月華丸(天冬、麥冬、生地黃、熟地黃、山藥、百部、沙參、川貝母、阿膠、茯苓、獺肝、參三七、菊花、桑葉)、補肺阿膠湯(阿膠、馬兜鈴,牛蒡子、炙甘草、杏仁、糯米)等。
(三)肺熱(即肺部以及支氣管炎癥):由細菌、病毒等引起,包括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肺炎等。癥狀有發熱,咳嗽、痰黃色、小便深黃、大便燥結、舌尖紅,苔黃。如肺部炎癥浸潤廣泛,影響肺呼吸功能時,可以有鼻翼扇動。治療宜清瀉肺熱,用瀉白散(地骨皮、桑白皮、甘草)、葦莖湯合白虎湯(葦莖、薏苡仁、冬瓜仁、桃仁、石膏、知母、黃芩)加減等。
二、肺司肅降,通調水道肺司肅降,所謂肅降,即肺氣宜清泄下降,不宜壅滿或上逆;如肺氣肅降的功能失常,就會上逆而發生咳嗽、氣喘。例如在“肺寒”證時,由于寒邪犯肺,使肺氣脹滿,不能下降,產生氣逆,表現咳嗽、痰稀白色,甚至氣喘不能平臥;多見于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治療宜溫肺敞寒,如小青龍湯(麻黃、白芍、細辛、干姜、甘草、桂枝、法半夏、五味子)、蘇子降氣湯(法半夏、蘇子、炙甘草、肉桂,前胡、厚樸、陳皮、當歸)、三于降氣湯(蘇子、白芥子、萊菔子)等。肺又有通凋水道的作用(中醫從臨床治療體會到用宣肺解表發汗方法能減輕水腫,因此認為肺的功能與體內水液排泄有關),病理情況下引起小便短少、面目浮腫,多見于急性腎炎。治療宜解表發汗,宣通肺氣,用越皮湯(舊稱越婢湯:麻黃、石膏、生姜、甘草、大棗)等。
三、肺與大腸相表里肺和大腸通過經絡的聯系構成表里的關系。肺屬里,大腸屬表。大腸的功能是把小腸傳下來的糟粕變為大便,排出體外,與肺氣肅降功能有一定的關系。肺有病時,大腸功能亦出現異常。
大腸常見的病證有:
(一)氣虛便秘:見于肺氣虛的病人,如肺氣腫、肺功能不全,以及年老體弱者,由于氣的不足,亦即功能的不足,大腸運動減弱,常導致大便秘結,可采用補肺氣或兼用潤腸的藥物治療,如用黃芪湯(黃芪,陳皮、麻仁)。反之,如能使大便暢通,則胸膈滿悶的癥狀會隨而減輕,肺換氣功能亦因而有所改善。
(二)肺熱便秘: 由“肺移熱于大腸”所致。肺熱便秘的病理實質,可能由于發熱時身體對水分的需要增加,大腸蠕動減慢,水分由大腸吸收增多,形成大便干結。由于大便在體內停留時間較久,引起全身不適,加重癥狀。所以在肺熱證伴有大便秘結時,可配合使用寒下法通瀉大便,如用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湯(大黃、厚樸、枳實)等,以減輕癥狀,提高身體的自然康復能力,有助于解除肺熱
(三)大腸熱結: 即大腸有熱(可能相當于直腸郁血),主要表現為痔瘡、便后出血或者皮膚病發作等癥狀,可用清大腸熱的方法治療,如槐槐煎(槐花、地槐、黃芩、桃仁、麻仁、陳皮、甘千)。
(四)大腸濕熱: 濕熱瘀結人腸(可能相當于由于細菌或其他因素造成的結腸炎癥性疾患),主要的癥狀表現為里急后重、大便帶有粘液及膿血等,多見于急性細菌性痢疾或者痤瘡等皮膚病。治療宜清熱化濕,如用香連丸(木香、黃連)、白頭翁湯,(白頭翁秦皮,黃連,黃柏)等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哈剛
主任醫師,中醫皮科專家。師承祖父哈銳川及陳彤云等名家。擅長治療青年痤瘡、急慢性濕疹、蕁麻疹、牛皮癬、黃褐斑、異位性皮炎、神經性皮炎、扁平疣、脫發等皮膚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