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說到痰我們都知道,隨地吐痰是很不衛生的。但是你們知道痰的形成及痰的危害么,敬請收看本期的養生節目聽聽專家的講解;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中醫基礎理論學科帶頭人,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王琦,給我們講痰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痰的危害產生和成分
據專家介紹,痰是呼吸道的分泌物,健康人一般是有痰的。但如果患有呼吸系疾病,受致病微生物感染后會產生大量的痰液。痰中有成千上萬的病菌。痰液可傳播非典型肺炎、肺結核、流行性感冒、霍亂、麻疹等。有人隨地吐痰,其他人都有吸入致病菌染病的機會,因為痰中致病微生物會蒸發到空氣中,健康人呼吸一些帶有病菌的空氣,很容易“中招”,痰是我們呼吸道排泄出來的廢物,小小一口痰,細菌千千萬,保持環境衛生不可以隨地吐痰,但是絕不能強忍著咽下,因為痰里面含有大量的細菌,如果咽下去后有少部分細菌可能會被胃液殺死,但是絕大部分的細菌卻仍然活著,它們會進入腸道從而引起腸道的疾病,而如果痰中帶有結核桿菌則可能會引起腸結核病。這些細菌還有可能通過血液傳播到肝、腎、腦膜等部位從而引起這些部位的疾病, 專家指出,有痰憋住不吐也會害人。痰在呼吸道如不及時排出,導致呼氣不暢及呼吸困難,可能發展成肺氣腫;咳嗽,反復咳嗽會使肺泡發生變化導致功能低下;有些病人的痰還具有抗原性,可引發過敏性哮喘。因此專家指出,有痰還是要“一吐為快”,但注意不要隨地亂吐。吐痰,好用紙巾包好,再把它扔到垃圾桶里。
痰的形成
痰其實就是肺里的膿液,細菌就包藏在膿液中。當人們呼吸到不干凈的東西時,這些東西在人體的呼吸道中經過特殊“處理”,后會通過咳嗽被排出體外。所以即便是身體健康的人,他們吐出的痰也是不干凈的。而大量咳嗽吐痰的人往往是身體患有各種疾病的人,他們的痰液里存在著更多的致病物。
有時病人的痰液得不到有效、正確的處理,即便吐在公共排污系統中,也會對周圍居民的健康帶來威脅。某住宅區200多戶居民感染非典,相關部門調查認為是痰液等非典病人的排泄物污染公共系統造成。
痰是人體呼吸道的分泌物,它是通過支氣管纖毛運動上皮纖毛的運動,從肺部向上呼吸道推動,后,通過人的正常咳嗽反射從氣管內咳出排出體外,正常人痰很少,只是保持呼吸道濕潤而分泌的少量粘液。但當人吸入刺激性氣體、塵埃、致病細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時,上呼吸道就可能發生炎癥,或者肺部發生疾病,呼吸道就會分泌增加,痰量就會增加,而痰的性質也會發生變化,可以由粘痰變成黃膿痰。比如:在支氣管擴張癥,肺結核空洞形成時,肺化膿性炎癥時,黃膿痰的量就會增加,而且里面可以含大量的致病菌。
呼吸道分泌少量的粘液是正常的,它對人可以起一個保護作用。當人吸入比較冷和干燥的空氣時,通過呼吸道可以使進入肺內的含氧空氣進行濕潤和加溫,也可以使吸入空氣中的塵埃、有毒的其他顆粒以及空氣中的含細菌的塵埃顆粒吸附在濕潤的支氣管壁上,通過支氣管上皮的纖毛運動,推向上呼吸道,通過咳嗽排出體外,起到了保護肺臟的作用。
空氣中的污染物
肺臟通過呼吸道與外界直接相通,空氣的污染物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也包涵了痰液與塵埃結合后干燥的顆粒,通過人的呼吸吸入肺臟,一旦人體抵抗力下降,那么,呼吸系統發生炎癥而得病的機會就大大增加。經科學家們研究,認為由于呼吸系統結構的特殊性,感染肺部的致病微生物多而復雜。再說病人又可通過呼吸系統的分泌物,痰液的排出,打噴嚏等可以再污染空氣,再可以使人吸入。這樣周而復始的傳染而感染,所以,呼吸道的傳染病流行傳染是很快的。況且,結核桿菌在干燥的塵埃中存活的時間很長,所以,危害也就更大。
呼吸道傳播的方式,主要是通過痰液污染了空氣,污染了空氣中的塵埃。有人通過測定,正常人每天24小時至少要吸入10~12個立方米的空氣,否則不能維持人正常活動所需的氧氣。這十多個立方米的空氣中,能被人利用的也只有含20.9%的氧氣,可想而知,這十多立方米的空氣中含有多少人體所不需要的東西,其中包含著有害有毒物以及干燥的帶細菌的塵粒。所以如何減少這些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物質的吸入,就需要凈化我們的環境,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王琦
男,1943年2月生,江蘇高郵人,國家級重點學科中醫基礎理論學科帶頭人,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中醫體質與生殖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有突出貢獻專家,國家人事部、衛生部、中醫藥管理局遴選的全國第二、三批五百名老中醫之一。
還擔任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委員評審專家,中華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庫成員,中國醫師協會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體質分會主任委員,國際體質研究會主席,中華中醫藥學會臨床藥物評價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性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性科學》副主編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