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醫養生博大精深,很多人一提到養生就會立即想到中醫。中醫不僅能治病,也會教你健康生活小常識。下面我們一起來見識一下吧: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何健、羅大倫、程凱,三位老師將為您解答一些非常實用的中醫知識。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中醫指中國傳統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它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并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體觀相似觀為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依據,具有樸素的系統論、控制論,分形論和信息論內容。
中醫一般指中國以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也稱漢醫。中國其他傳統醫學,如藏醫、蒙醫、苗醫等等則被稱為民族醫學。
日本的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朝鮮稱的高麗醫學、越南的東醫學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在現今世界的醫療體系中,中醫學被歸類為替代醫學中的一支。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中醫治療的積極面在于希望可以協助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而消極面則是希望當必須使用藥物來減緩疾病的惡化時,還能兼顧生命與生活的品質。此外,中醫學的終目標并不僅止于治病,更進一步是幫助人類達到如同在《黃帝內經》中所提出的四種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賢人的境界。
傳統的中醫學思維模式與源于歐洲的現代科學并不相容,然而,當今之科學期刊已多有論文研究之,并試圖用現代醫學的角度分析中醫中的部分現象和治療機理。
美國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定義“完整醫藥體系”這個概念時提到中醫學:“NCCAM(美國國家補充與另類醫學中心)把完整醫藥體系描述為涉及‘完整醫藥體系是與對抗療法(常規)醫學獨立地或平行地演變的完整的理論和實踐體系’。這些可能反映了獨特的文化體系,比如中醫學和印度的阿輸吠陀醫學(英文)。完整醫藥體系都有一些共同的元素,相信機體有自愈的能力,這種自愈可能涉及到了應用情緒、身體和精神的治療方法。”
注意:
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何健
何健,男,主任醫師,現任甘肅省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甘肅省醫學會耳鼻咽喉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際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第八屆編輯委員會 編輯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耳鼻咽喉科醫師分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2009年榮獲第一屆中國醫師協會耳鼻咽喉科醫師分會名醫獎。1984年畢業于蘭州醫學院醫 療系,1984-至今在甘肅省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工作,1992年在中科院北京腫瘤醫院學習耳鼻咽喉-頭頸腫瘤的綜合治療。
羅大倫
原名羅大中,遼寧沈陽人,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診斷學博士,健管家,原任北京電視臺《養生堂》節目主編。 他認為,中醫是精神,是信念,更是人心。于是,他用生花妙筆,還原了一個個古代的神醫,他們不僅有著神奇精湛的醫術,更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古道熱腸的義舉。中醫兩博士“北有羅大倫、南有劉力紅”羅大倫是中醫界新時代領軍人物。
羅博士是中醫故事化寫法的開創者。 羅大倫的這些故事在網上貼出后,
感動了上百萬網友。一些人看過帖子后,感嘆“原來這才是中醫啊”。一些人帖子還未讀完,就買了《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立志為振興中醫做點兒事情。還有一些人從帖子中受到啟發,治好了多年的頑疾。
程凱
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醫學博士;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程氏針灸”第四代傳承人,中國針灸學會腧穴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醫師協會養生專業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