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痰邪說明了脾有問題,那么我們如何才能知道我們的體內有痰呢,如果有我們應該如何來清除這些痰呢,下面我們就來聽聽專家的講解幫助我們恢復健康;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中醫內科博士生導師,大內科副主任、中醫內科教研室副主任給我們講解痰邪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在中醫理論中痰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之痰的內涵是臟腑氣血失和,水濕津液凝聚變化而成。概指因此所致的某些特殊病變,由于不易被人們去直接感覺,即看不到排出來或其它實質的痰只能從病癥測知,這種隱形之疾,亦稱內疾。狹義之痰的內涵僅指肺部滲出物,呼吸道口腔分泌物,其外涵即指咳咯或嘔啞而出之疾,因其易被人們感官覺察,視之可見,觸之可及或聞之有聲,這種有形之疾,亦稱外痰,二者雖有所不同,但其病理變化密切相關,并同出于一體,皆水濕津之變生,痰形成之后,“流注全身,變幻百端”,以致病變叢生,為了進一步認識痰的病癥,指導治療民,根據古今幾家對疾邪致病性質的論說,歸納概括為五個方面分述如下。?
痰為陰性,易阻遇陽氣?
疾為水液凝聚變化而成,水液的代謝主要依賴肺氣的貯降,心氣的推動,脾陽的溫運,腎陽的溫化,肝氣的疏通,如果臟腑的陽氣偏衰,陰寒內盛,水液不能正常輸布,而變生痰濁,其臨床多以病變部位悶脹困重,麻木冷痛為主,遇寒則劇,得溫則舒,或見腫塊,不紅、不熱、不痛、腳根散漫;或見冷痛、敗血腐骨、擬有“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以及“痰為陰邪、非溫不化”之說,足以說明了痰乃陰冷之邪,雖然有談之熱之燥之等 ......
脾是主管人體水液代謝重要的臟腑,飲食不節、過度勞累或者思慮過度都會導致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失常,使多余的水分不能排出體外,在體內聚集時間長了就形成了痰。所以說,無論是有形之痰還是無形之痰,都是由脾運化失常導致的。
如何知道我們體內是否有痰呢?
如果您出現眼眶周圍晦暗浮腫,肌肉松軟,手足腫脹,情緒變化無常,舌苔厚膩,唾液分泌較多,睡眠質量降低,后背陣陣發涼的癥狀,說明您體內已經有痰邪,需引起重視。
我們體內的痰邪分為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有形之痰看的見摸得著,無形之痰隨氣血運行到達全身各處,所以無形之痰更要加以重視!
有形之痰的癥狀很常見,現在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嗓子里有痰,抽煙的就不說了,經常咳嗽吐痰,那些不抽煙的人也是如此,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兒就是吐痰。如何用非處方的中成藥來緩解我們的癥狀呢?
方中主藥半夏和陳皮,選取半夏和陳皮應以陳舊者為佳,故名二陳。相傳為仙人羅辦種于石龍腹上,只有一株,每片橘皮的真品價值一兩黃金,每年采收的時候都是廣東省巡撫派親信前往監督,并作為宮廷特貢品,送入宮中。所以陳皮是一味非常好的藥,有健脾化痰的作用,平時大家就可以用陳皮泡水喝。
服用二陳丸,也有個注意事項,需用藥引子送服,因為化痰的藥物都過燥,所以要用一些有酸斂的藥物調和一下。
二陳丸是化痰的基本方,還有很多化痰的方子都是從二陳丸加減而來的。比如針對熱痰的清氣化痰丸。
另外針對寒痰的小青龍湯也有二陳丸中一味很重要的重要——半夏。
無論是寒痰還是熱痰,都可以用二陳丸,相對來說比較安全。因為小青龍膠囊和清氣化痰丸不能長期服用,也無需使用藥引子,癥狀減退就可以不用了。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1984年7月畢業于河北醫科大學中醫學院,獲醫學學士學位。1992年8月--1997年7月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學專業碩博連讀研究生,獲醫學博士學位。現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消化內科、中醫內科教研室工作。現任教授,中醫內科博士生導師,大內科副主任、中醫內科教研室副主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委員會全國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世界胃腸病雜志》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