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有沒有想過自己的腳出了問題,不能走路會是個什么樣子呢?腳后跟疼是怎么回事呢?遇到腳部疾病我們有什么辦法解決呢?今天我們就跟著張建中教授一起學習一下關于腳部疾病的相關知識!
注意:
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名稱: 拇外翻
定義: 拇趾骨和第一跖骨之關節傾斜超過15度(如圖)。
成因: 由多種情況所造成, 如遺傳、經常穿著高跟、尖頭鞋, 使拇趾過份外翻。 另外, 扁平足患者較容易 形成拇趾外翻。
影響: 趾骨發大, 拇趾囊腫, 骨骼增生 ,令穿鞋時前足產生痛楚,久行、久站疼痛明顯,嚴重時影響走路姿勢,產生并發癥。
處理: 避免穿著尖頭高跟鞋, 走路時可穿 有足弓支撐的專業健康鞋。 當睡 覺時可配合生命立拇外翻矯正帶或矯正器, 亦可用拇趾伸張帶作松弛拇趾外側韌帶之運動。健康鞋、拇趾外翻矯正帶及拇趾伸張帶的用途為防止病情加重和預防并發癥, 舒緩拇趾外側韌帶的緊張以幫助減輕拇趾外側的拉扯痛楚。
名稱: 爪狀趾
定義: 腳趾呈爪狀(如圖)
成因: 由于經常穿著太緊過窄的鞋, 使腳趾長期處于痙攣狀態,慢慢變形形成爪狀趾。
影響: 影響外觀, 腳趾容易因磨擦而產生*眼或厚繭而疼痛,嚴重時影響走路姿勢。
處理: 生命立支撐器矯正,穿健康鞋可減少厚繭的形成、防止病情加重和預防并發癥。
名稱: 跟骨刺
定義: 后跟骨增生
成因: 一般由足底筋膜炎致足底筋膜后跟附著處損傷,甚至撕裂引起,外傷亦可引起。
影響: 步行或站立時, 后跟骨剌位置一般都會有明顯的痛癥。
處理: 使用生命立后跟吸震墊,穿專業健康鞋可減輕后跟壓力, 舒緩疼痛癥狀。
名稱:足繭
定義: 腳板上的厚皮
成因: 腳皮與鞋底經常磨擦而產生
影響: 走路時容易疼痛, 亦容易發炎
處理: 使用生命立針對性消繭輔具.長期穿健康鞋可慢慢軟化厚皮,切記不可經常修腳,越修會越厲害。
名稱: *眼
定義: 足趾受到重復性壓力及磨擦而產生的皮膚增生
成因: 足趾受到重復性壓力及磨擦
影響: 容易與鞋面磨擦, 形成痛楚
處理: 使用生命立足趾套”, 并需穿著專業健康鞋, 避免鞋頭壓抑足趾,防止摩擦。
名稱: 大腳骨
定義: 第一跖骨頭內側凸出
成因: 拇趾外翻, 痛風癥, 拇趾滑囊炎等引起。
影響: 穿鞋時, 趾骨與鞋互相磨擦產生痛楚或厚繭。
處理: 不同成因,其處理方法不同。嚴重拇趾外翻者需使用矯正器具或手術處理,穿健康鞋有助于減輕癥狀,防止并發癥。
名稱: 足底筋膜炎
定義: 腳底下方的筋膜于后跟處撕裂而產生疼痛。
成因: 長時間步行或足部過份扁平令足底筋膜受到過份拉扯而引 起發炎。
影響: 患者常見會有后跟痛癥, 特別是早上下床或久行停止再走時, 痛癥為明顯 。
處理: 穿有生命立足弓承托的專業健康鞋或配合物理治療均可治療足底筋膜炎,較嚴重者需咨詢醫生, 配合消炎止痛之藥物,配合休息、溫水泡腳有助足底筋膜炎之康復。
名稱: 扁平足
定義: 在站立時內側足弓出現下陷現象, 使足部平貼地面。
成因: 由多種情況引起, 包括先天遺傳、后天肌肉乏力、韌帶松弛以及肥胖等引起。
影響: 內側足弓下陷會影響步姿. 失去足弓應有的彈性, 使足部容易疲勞,甚至疼痛, 長期的扁平足有機會引起足部韌帶過份拉扯, 容易產生小腿痛、膝痛以及腰痛。
處理: 穿著后跟杯加硬的健康鞋,配合生命立矯形鞋墊, 使后跟保持垂直位置,同時承托足弓,減輕平足癥,并預防并發癥。學童亦應多做適當的彈跳性運動如足尖運動、跳繩等彈性運動,以強健小腿及足底的肌肉。
名稱: 高弓足
定義: 在站立時, 足弓較平常人為高.
成因: 因神經、肌肉的原因導致足部肌肉、韌帶痙攣或萎縮引起。
影響: 容易引致慢性足底筋膜炎, 行走吃力,前足及后足容易產生疼痛, 起腳繭。
處理: 使用接觸式生命立足墊和健康鞋, 將足底壓力平均分布,減輕前足受壓所帶來的病癥。
名稱: 后跟外翻
定義: 在站立時, 后跟傾斜過多. 通常附帶扁平足出現。
成因: 通常和扁平足一起出現, 成因也分先天性遺傳及后天性肌肉乏力, 韌帶松弛, 肥胖等引起。
影響: 增加內側足弓壓力, 使扁平足問題惡化。
處理: 穿著后跟杯加硬的鞋,配合生命立矯形鞋墊。 使后跟保持垂直位置,減低因扁平足而造成連鎖性后遺癥的機會。
名稱: X型腿
定義: 當雙腳緊合時, 膝關節重迭過多。
成因: 屬于生長期間的下肢變化, 一般會在四至六歲期間產生, 如四至五六歲以后仍然出現X形腿,其原因可能是先天性遺傳或后天因坐姿不良如W形坐姿等形成。
影響: 持續有X形腿會容易引起后足外翻, 另外, 當幼童有X形腿行走時, 雙膝容易互相碰撞而使幼童跌倒, 較肥胖或韌帶較松弛者亦有機會產生膝關節不穩定等情況。
處理: 持續有X形腿者可穿用合適的生命立專業健康鞋或足弓承托墊, 讓后跟保持正中位置, 從而減低學童在成長時期雙膝外側受力的程度。 另外, 學童應避免不良坐姿如W形坐姿。
名稱: 入字腳
定義: 學童行走時腳部呈內旋狀態。 分為形態入字腳及步態入字腳兩種。 形態入字腳為腳骨結構出現問題,形成類似蕉狀腳形,步態入字腳為股關節向內旋而形成。
成因: 形態入字腳之成因為先天腳骨結構出現問題。 步態入字腳成因: 正常幼童足踝關節輕微向內旋, 因此出現入字腳, 而內旋情況一般會在四歲后改善。 持續入字腳情況之成因可能由多種情況引起, 如下肢肌肉力不平衡, 不良姿勢(如雙腳向外W形坐、跪坐姿勢或俯臥睡)使股關節向外旋。
影響: 走路不平衡, 容易跌倒。 另外, 亦影響外觀。
處理: 可做強健外旋肌肉運動如向橫行、踏單車 、游蛙式等。 另外, 應注意坐姿及睡姿, 避免W形坐、 跪坐或俯臥。
本期嘉賓介紹:
張建中:主任醫師,教授,骨科主任,足踝外科矯形中心主任。1999年去美國巴爾地摩聯合紀念醫院足踝外科中心進修,回國后應用當前世界先進的足踝外科理論和技術,在北京同仁醫院骨科建立了國內首家足踝外科??崎T診,并成立了北京同仁醫院足踝外科矯形中心。引進了30余項新的診斷治療技術,其中一些在國內屬首次引進或報道。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專業足踝外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