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很多人都會想穿衣誰不會還用你教,正常穿衣時每個人都會的但是你的穿衣方法健康嗎?如何穿衣才健康呢?一起來和專家學學穿衣經吧!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董金獅,主題是穿出健康來,主要如何穿衣健康、衣服應該怎么穿的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董金獅
董金獅,男,1963年出生,陜西省大荔縣人。環境化學專家、食品安全專家,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多所高校客座教授或兼職教授。現任北京環境科學學會副秘書長、北京環保餐具聯合組織秘書長、中國民族衛生協會健康飲水專業委員會顧問、北京市餐飲行業協會專家、北京新聞廣播時事評論員、中國網食品頻道食品安全顧問等職。
北京環境科學學會副秘書長,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或兼職教授,多家國內外企業技術顧問,現任北京環保餐具聯合組織秘書長、中國民族衛生協會健康飲水專業委員會顧問、北京市餐飲行業協會專家、北京新聞廣播時事評論員、中國網食品頻道食品安全顧問、人民日報社生命時報高級顧問、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等職。全國十大維權新聞人物被譽為“中國環保第一人”、“中國科學維權第一人”。
注意:
本頻道文章版權歸貴州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怎樣穿衣有益健康
篇首語:《史記》說:“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意思是,衣著和飲食不能與身體的需要相適應,是第三大不治之癥。
《素問·調經論》說:“夫邪之所生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其生于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意思是,各種病邪的產生,有的產生于陰,有的產生于陽。其中產生于陽的,主要得來于風雨寒暑的侵害;其中產生于陰的,主要得來于飲食居處的不宜和陰陽喜怒的不節制。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氣骨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這就是告訴我們,嚴謹而慎重的調和五味飲食。
使得骨骼端正而又筋腱柔和,氣血都能通達暢流,皮膚的腠理能夠細致且結合得緊密,這樣一來,全身的各種氣流與骨頭就都能夠精致而爽朗了。嚴格又忠實的遵守這種道法,那么,就能長久的擁有健康的身體而活到自己天賦的壽命了。
《呂氏春秋·孟春紀·去私》說:“黃帝言曰: 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 ”
意思是,黃帝曾下令說:“音樂禁止淫亂奢華,色彩禁止濃艷炫目,衣被禁止過分厚暖,香氣禁止濃烈刺鼻,口味禁止過分鮮美肥厚,居室禁止過分高大。”這也是中國古代有記載的、早頒布的有關衣、食、住、行的規范性法令。
衣、食、住、行與健康息息相關,《呂氏春秋·開春論·開春》說:“飲食居處適,則九竅百節千脈皆通利矣。”意思是,飲食起居都恰到好處,那么身體的各個器官,大大小小的骨節和所有的脈絡就都全部暢通得利了。所以說,衣食住行好,健康追著跑。衣食住行殆[注:殆,指危險、不安全],疾病圍著累。
衣食住行就是俗稱的生活習慣。生活習慣好,健康指數就高,健康指數高,必然幸福指數就高。生活習慣危險,健康指數就低,健康指數低,必然幸福指數就低。健康指數并不與個人財富成正比,但是,它一定是和好的生活習慣成正比的。
德靈麻雀:要保有健康,人體有兩樣要通暢運行的關鍵:一是“氣”,二是“血液”。《素問·八正神明論篇》說:“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意思是,血和氣是人的神靈,不可以不謹慎而小心的調養。
《素問·太陰陽明論篇》中說:“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意思是說,人體中的脈道如果不能夠通暢滑利,那么,筋骨和肌肉都會因得不到氣血和養分,而沒有了生機。
《呂氏春秋·恃君覽·達郁》說:“病之留,惡之生,精氣郁也。若水郁則為污,樹郁則為蠹,草郁則為蕢。”意思就指,病痛的停留,惡疾的生成,都是精氣郁結不流暢的原因。
好比水郁結就會變污濁,樹郁結就會生蛀蟲,草郁結就會潰爛。中醫認為,“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也就是說,氣血暢通則身體中沒有疼痛,有疼痛則是氣血郁結不暢通的表現。
不良的著裝習慣能阻止氣血的暢通,是身體某些部位出現斷“氣”缺“養”而引發病變的罪魁禍首。中國有句古話:“量體裁衣。”道出的道理就是衣服的裁剪制作一定要符合每個人體型;只有合身的衣服才是舒適健康的,也才是適合穿著的。
因此,著裝要堅守三個原則:一要面料環保;二要寬松自然;三要應對得體。
南畝耕夫:現代化學和化工技術的發展使得衣服的面料越來越多樣化,早已不僅僅是古代純天然的棉、麻、蠶絲和獸皮之類了。也帶來了衣服的面料是否環保的問題。
原材料的污染和染色劑、膠合劑、添加劑等的亂用,使現實生活中嚴重損害健康的問題服裝、衣服鞋帽與飾品等大量涌現,也是癌癥多發的誘因之一,消費者一定要打起精神,提高警惕,將這些嚴重危害身體健康、有毒有害的工業垃圾,堅決拒之門外。
德靈麻雀:是的,在著裝選擇上,面料環保是首先要考慮的,特別是與皮膚直接接觸的面料。正于樹葉與外界存在接觸與空氣交換一樣,人體的皮膚與外界也存在接觸與互動,
熱了會出汗,冷了會打寒顫,眼、耳、口、鼻、身,皮膚與鼻孔一樣是人體與外界接觸和交換的窗口。汗孔是與內臟相通的,這一點每人都體會得到,例如,水倒在皮膚上會被吸收;因長時間的憋尿到很急時會身體不由自主的發出顫抖,汗毛會豎立起來。
又如,在帶上一次性塑料膜手套時間稍稍長點,手上就會因有濕漉漉的汗液而感覺難受和不適了,等等。中醫稱汗孔為“玄府”,《素問·水熱穴論篇》說:“所謂玄府者,汗空也。”汗孔的開合機理一直是古代中醫渴望解開的密碼鎖。
《素問·皮部論篇》說:“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意思是說,百病初開始生成的時候,必定首先到達和留存于皮毛之處。皮膚是身體的衛氣,也就是捍衛肌體健康之氣巡行的地方,是人體健康的第一衛士,亦是非特異性免疫的第一道防線。
科學家曾做過實驗,在活人皮膚上涂抹一些病毒的培養液,幾個小時后,他們發現皮膚上90%的病菌都已經死亡,可見皮膚對人體免疫的巨大作用。因此,保持皮膚呼吸的健康,對維持健康的肌體很重要。
南畝耕夫:俗話說:“家常便飯可口,棉衣棉被耐久。”經歷了人類數千年生活歷史實踐證明,純樸而素色,保暖又透氣的棉衣棉被,是人體健康持久的保護品。
德靈麻雀:寬松自然,舒適得體的著裝才是有利人體健康的。中國古代服裝大多都是寬松自然而又極為健康的“漢服”款式。《論語·述而篇》提到“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是說,孔子日常安居的時候,有時是整齊端莊的樣子,有時是寬松和緩的樣子。《論語·鄉黨篇》特意提到孔子著裝說:“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
就是說,孔子在家穿的私人服,襖身褂要長,右邊袖子要短些。必定有睡覺蓋的被服,被服長是一人身長再加多一半的長度。中國有句古訓:“寒從腳下起。”這就是孔子重視“寢衣”長度的原因。
現代流行病“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患病部位大都集中處在第“三、四、五”節椎骨之間,也就是系“褲腰帶(皮帶)”的部位。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這些患者無一例外都長期習慣于穿著緊身褲腰帶的。
這類人群長期習慣坐臥不正,衣著又不適應身體的大小肥瘦,加之缺少運動,由這些“因”,造成了腰帶附近牽引椎骨的肌肉組織受到擠壓,使這些部位的肉體組織長期短“氣”缺“養”,從而引發了腰椎間盤突出癥、骨質疏松等不良后果。
這些患者如果立即改正“衣不能適”的狀況,穿著寬松合身的褲腰帶,并輔之以適當的放松和活血運動,讓腰部肌肉常常都能處于自然舒適的狀態,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保持,這部分肌體恢復了“氣”、“養”的正常供給,受損的組織機能便得到蘇醒和修復,身體也必將好轉和康復。反之,將會是“不治”的后果。
《太平經》說:“骨之一者,脊也。”脊椎骨是人體骨骼中首要也是重要的部位,連接人體的大腦和四肢,有脊神經中樞,起著上傳下達和承上啟下的作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輕的伴有間歇性跛行癥狀,重者會導致臥床不起或下肢的癱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是很大的,不能不重視。曾有“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就是在本人的勸說下改正了“衣不能適”的毛病,并對病損傷的腰椎部位進行經常性的運氣活血與矯正坐臥姿態,堅持了一段相對長時間后便甩掉了病痛,又重新回到了健康快樂的生活,真令人感到高興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