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焦慮癥往往會讓人感到很煩躁,甚至還會讓人做出一些危害生命健康的事情,到底焦慮癥是如何形成的呢,又該如何治療呢,敬請收看本期視頻: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腦病科主任曲淼,帶您一起原理心靈的灰色地帶,告訴您其實《快樂很簡單》!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本期嘉賓介紹
一、驚恐發作
1.在沒有客觀危險的環境下發作,或發作無明顯而固定的誘因,以致發作不可預測;
2.兩次發作的間歇期,除了害怕再發作外,沒有其他明顯癥狀;
3.發作的典型表現常是病人在日常活動中,突然出現強烈恐懼,好象即將要死去(瀕死感)或即將失去理智(失控感),使病人難以忍受。同時病人感到心悸,好象心臟要從口腔跳出來,胸悶,胸痛,氣急,喉頭堵塞窒息感。因此驚叫,呼救,或跑出室外。有的伴有顯著植物神經癥狀,如過度換氣、頭暈、多汗、面部潮紅或蒼白、震顫、手腳麻木、胃腸道不適等,也可有人格解體、現實解體等痛苦體驗;
4.發作突然,10分鐘內達到高峰,一般不超過一小時。作時意識清晰,事后能回憶發作的經過。此種發作雖歷時較短暫,一般5-10分鐘,很少超過 1小時即可自行緩解仍如常人,但不久又可突然再發。病人發作頻繁,1個月內至少有3次, 或者首次典型發作后繼之以害怕再發作的焦慮常持續1個月以上;
5.發作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情況或某一類環境(不可預測性),大多數病人在間歇期因擔心再次發病而緊張不安,并可出現一些植物神經活動亢進癥狀稱預期性焦慮。在發作間歇期,多數病人因擔心發作時得不到幫助,因此主動回避一些活動,如不愿單獨出門、不愿到人多的場所、不愿乘車旅行等,或出門時要他人陪同(此時并有廣場恐懼癥)。驚恐發作病人也可并有抑郁癥狀,有的有自殺傾向,需注意防范;
6.驚恐發作作為繼發癥狀(驚恐發作綜合征),可見于多種不同的精神障礙,如恐懼癥、抑郁癥等,并且需要與某些軀體疾病,如癲癇、心臟病發作等鑒別。
二、廣泛性焦慮
1.以缺乏明確對象和具體內容的提心吊膽和緊張不安(自由浮動性焦慮)或對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問題過分擔心或煩惱(過分擔心的期待)為特征。并有顯著的自主神經癥狀、肌肉緊張和運動性不安,病人難以忍受又無法解脫。起病緩慢常無明顯誘因;
2.病人常處于心煩意亂,怕有禍事降臨的恐慌的預感之中;
3.常伴有植物神經癥狀如心慌、心跳加速、胸悶、氣急、頭暈、多汗、面部潮紅或蒼白、口干、吞咽梗阻感、胃部不適、惡心、腹痛、腹漲、腹瀉、尿頻等植物性焦慮;有的病人表現為易驚嚇,對外界刺激易出現驚跳反應,注意集中困難,難以入睡和容易驚醒和易激惹等過分警覺表現;有的可出現陽萎、早泄、月經紊亂和性欲缺乏等性功能障礙;
4.運動性不安:表現搓手頓足、緊張不安、來回走動、不能靜坐,稱焦慮的運動性表現。
對焦慮癥的起因,不同學派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見。這些意見并不一定是相互沖突的,而是互補的。
第一,軀體疾病或者生物功能障礙雖然不會是引起焦慮癥的唯一原因,但是,在某些罕見的情況下,病人的焦慮癥狀可以由軀體因素而引發,比如,甲狀腺亢進、腎上腺腫瘤。許多研究者試圖發現,是不是焦慮癥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特別是某些神經遞質,是引發焦慮癥的罪魁禍首。很多研究集中在兩個神經遞質上:去甲腎上腺素和血清素。很多研究發現病人處于焦慮狀態時,他們大腦內的去甲腎上腺素和血清素的水平急劇變化,但是未確定這些變化是焦慮癥狀的原因還是結果。
第二,認知過程,或者是思維,在焦慮癥狀的形成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研究發現,抑郁癥病人比一般人更傾向于把模棱兩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解釋成危機的先兆,更傾向于認為壞事情會落到他們頭上,更傾向于認為失敗在等待著他們,更傾向于低估自己對消極事件的控制能力。
第三,在有應激事件發生的情況下,更有可能出現焦慮癥。
我認為,既然焦慮是積極應激的本能,那么應激行為,包括應激準備是焦慮成癥的主要原因。由于應激行為的強化,在某些情況下(比如信息缺失),會出現刺激-反應的錯誤聯結,或者程度的控制不當,使應激準備過程中積累或調用的心理能量得不到有效釋放,持續緊張、心慌等,影響到后續行為,而甲狀腺素、去甲腎上腺素這些和緊張情緒有關的激素的分泌紊亂(過量)則對以上過程有放大作用。至于擔心,多疑,也是思維能量過度的標志。
三、病程與預后
廣泛性焦慮癥起病緩慢,常無明顯的誘因,病程可遷延數年。驚恐發作多起病突然,但并非由重大事件刺激而引起發病,病程呈間歇發作,發作間期精神狀態正常。對焦慮癥病人追蹤統計有1/3的病人病程在半年到2年,2/3的病人在2年以上,約41-59%的病人痊愈或好轉,少數病人預后欠佳;女性、年輕、病程短而病前性格良好者預后較好,反之預后不良;病史中有暈厥、激動、人格解體等癔癥性格傾向,且有輕生念頭者預后欠佳。需注意的是焦慮癥病人的自殺死亡率近似抑郁癥。
焦慮癥是一種治療效果較好,預后也不錯的情緒障礙,因此即使你被確診為焦慮癥,也不必過分擔心。焦慮癥的治療通常包括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
曲淼
男,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人才,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腦病專業,于三甲醫院從事臨床工作多年,并在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及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進修深造,掌握了神經系統和精神系統常見疾病的新診療技術和國內先進的診療手段,以及多種疑難病癥的診療手段。擅長于中西醫結合診療神經及精神系統疾病,如腦血管病及并發癥、周圍神經病變、脊髓病變、神經肌肉疾病、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等,并對運用中西醫心理療法診治心理疾病有獨到的見解和治療經驗。
認為情志疾病,大多是由于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壓力較大,加之過度勞累、熬夜、情緒壓抑等因素,引起腎精暗耗、瘀血痰濁內停、虛陽浮躍上擾而發病。臨床上多表現為:失眠、多夢、煩躁、情緒低落、乏力、畏寒或惡熱、易發咽痛、口腔潰瘍等陰陽失調癥狀。因此,臨床提出以“益腎潛陽活血”為法則治療失眠、抑郁癥等疾病,獲得較滿意的臨床療效。并崇尚中醫“治未病”思想,主張在患者的亞健康狀態就進行早期干預,從而阻斷病情發展。于2003年獲國家心理咨詢師執業資格。曾參加多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并主持北京中醫藥大學科研課題一項,國家自然基金課題,教育部課題各一項,獲多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發表學術論文及論著20篇(部)。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